Chinese American Alliance for China'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大芝加哥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
新聞 | 活動通知 | 活動報道 | 文章匯編 | 歷史史料 | 我要捐款 | 購買紀念品 | 加入和統會 | 關於我們 | 聯系我們 | 友情鏈接 | |||||||||||||||||||||||||||||||||||||||||||||||||||||||||||||||||||||||||
新聞 | |||||||||||||||||||||||||||||||||||||||||||||||||||||||||||||||||||||||||||||||||||
查看兩岸交流的成果的全面數據
☆ 2024年5月26日 ☆
黄黎明副总领事在芝加哥和统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李红卫理事长、王亚勤名誉会长、芝加哥和统会各位成员、各位侨领、各位侨胞:
☆ 2022年10月22日 ☆
赵建总领事在芝加哥和统会“学习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会议文献网上座谈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李红卫会长,各位嘉宾和朋友,
☆ 2021年11月20日 ☆
边志春副总领事在芝加哥和统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线上座谈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李红卫会长、王亚勤名誉会长、何筑笙理事长、海内外各位嘉宾、同胞们、朋友们,
☆ 2020年6月6日 ☆
边志春副总领事在芝加哥和统会座谈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王亚勤会长、李红卫名誉会长、各位和统会成员,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 2020年5月23日 ☆
中国人的事,应该由我们中国人决定。台湾的前途,在于两岸的统一!
谢谢会长王亚勤女士,很高兴通过视频,与各位关心两岸的朋友们交流,也很感谢主办单位邀请!当前美国疫情还是相当严峻,请各位在美国的朋友注意防护。今年也是很特别的一年,中国人民齐心努力,成功抗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成效。国家强大,就能给予人民生命财产保障。然而,520之后,民进党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单方面寻求改变现状。一些台独份子寻找各种方式,寻求法理上的台独,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这次疫情,同时也是一个试金石,来检验我们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在复杂严峻的挑战面前,很多人物的表现,都是看得出来的。我们每位中华儿女都应把民族大义放在心中,两岸同属一中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血浓于水的情感是任何人、任何势力无法阻挡的。我们坚持以和平手段作为统一的方式,但也不会给予任何台独势力寻求发展的空间。我们将促进两岸同胞交流,为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发展解决各种困难。我们非常愿意与台湾各个政党交流,这是我们祖国大陆一直的立场。制度不同,不是统一的障碍。两岸同属一中的事实,不可能改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会稳定发展;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就会动荡不安。中国人的事,应该由我们中国人决定,不应由外来势力干涉。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看到一些政客的表演,狎洋自重,或是其他方式。台湾的前途,在于两岸的统一。中国梦,是两岸同属中国人的中国梦。不论国际局势,还是台岛状态,我们广大的华人圈,都是支持两岸统一的。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让我们牵起手来,一起为两岸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起做出贡献!在背景比较复杂的状况下,这场座谈会,意义更加重大!谢谢各位!
☆ 2019年1月5日
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再立新功 (全文)
王亚勤会长、李红卫名誉会长、郑征主席、赵建航主席、各位和统会成员,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此,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习主席在五项重大主张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倡议,就是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 习主席的讲话饱含了对台湾同胞的关心关爱。他精辟论述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台湾同胞福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他语重心长地表示,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两岸中国人才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广大台湾同胞要认清“台独”只会给台湾带来深重祸害,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动荡,损害台湾同胞切身利益,希望台湾同胞坚决反对“台独”分裂。 习主席表示,两岸同胞应该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共同推动、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有强大祖国做依靠,民生福祉会更好,发展空间会更大,在国际上腰杆会更硬、底气会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严。 习主席还指出,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的事是两岸同胞的家里事,当然也应该由家里人商量着办。“一国两制”的提出,就是为了照顾台湾现实情况,维护台湾同胞利益福祉。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照顾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习主席的讲话为两岸同胞指明了共同奋斗的目标,具有感召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主席在讲话中还掷地有声地指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中国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要争取早日解决政治对立,实现台海持久和平。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 习主席也向“台独”势力发出严正警告。“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绝不给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台湾问题必将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而终结!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习主席的讲话不仅延续了我们的一贯对台方针和政策,同时也是在一个新的大背景下发表的,这个背景就是新中国将迎来成立70周年,中国正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主席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我们立足新时代、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政策主张,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指引新时代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我们要看到,习主席发表讲话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是两岸关系的新形势。民进党当局上台近3年来,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单方面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支持纵容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活动,阻挠限制两岸民众之间的交流合作,挟洋自重,不断抛出充斥“两国论”的分裂谬论和针对大陆的对抗言行,明显升高了两岸敌意,导致两岸关系形势复杂严峻,严重损害了台湾同胞的利益。 不久前,台湾地区举行了“九合一”选举,这一结果反映了广大台湾民众希望继续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希望改善经济民生的强烈愿望。民进党当局应对此认真检讨,正视台湾民众希望改善经济民生的强烈愿望,回到“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来,回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民进党及其当局只有放弃“台独”立场,认同“九二共识”,才能在两岸关系中找到出路。 习主席在讲话中对海外侨胞寄予殷切希望。他指出,长期以来,海外侨胞关心支持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再立新功。 我们高兴地看到,包括和统会在内的芝加哥广大侨界人士多年以来一直坚决反对“台独”,支持“九二共识”,通过举办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推动侨界人士形成共识,在海外反独促统的大潮中,坚定地发出芝加哥侨界的强有力声音。 7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程跌宕起伏,我们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一步步向前迈进,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展望未来,台海地区不会风平浪静、统一航程不会一帆风顺。习主席的讲话让我们对祖国统一更加坚定了信心,希望广大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团结起来,携起手来,通过不懈努力,致力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谢谢大家!
☆ 2018年7月28日
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全文)
各位侨领、各位侨胞:
☆ 2018年3月24日
两岸一家亲 (全文)
尊敬的大芝加哥地区和平统一促进会王亚勤会长、各位侨领、各位侨胞:
☆ 2018年1月6日
凝聚侨界力量,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全文)
尊敬的王亚勤会长、尊敬的和统会各位负责人、各位嘉宾;
☆ 2017年6月17日
在大芝加哥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全文)
大芝加哥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李红卫会长、芝加哥香港华协会朱庆龙前会长、各位侨领、各位侨胞:
☆ 2016年9月18日 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洪磊: 在芝加哥和统会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暨两岸关系研讨会上的讲话 (全文)
李红卫会长、各位侨胞:
來源: 環球網 張志軍: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是改變兩岸現狀 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會前,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接受記者採訪。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環球網報道 記者 徐亦超】3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介紹了兩岸關係發展有關情況,聽取了對台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張志軍指出,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上海團審議時就兩岸關係發表了重要談話,強調中央對台大政方針不變,將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呼籲兩岸同胞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講話總攬全局,內涵豐富,立場堅定,政策清晰,為做好新形勢下對台工作定了調,指明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引起兩岸同胞及各方的高度關注和熱烈反響,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俞正聲主席在全國政協工作報告和昨天出席全國人大台灣代表團活動中,也都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和平穩定。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講話精神,堅決貫徹落實,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和平穩定作出不懈努力。 張志軍表示,2008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去的豐碩成果,習總書記就對台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要思想,指導對台工作邁上新台階,引領兩岸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去年習總書記會見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實現兩岸領導人66年來首次會面,將兩岸關係提升到新高度,為兩岸關係未來開闢了新前景。 張志軍強調,當前兩岸關係正處在重要節點,兩岸同胞高度關注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就可以不斷開闢兩岸關係新前景。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就是改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和平穩定的現狀,必將遭致兩岸同胞共同反對。 張志軍表示,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立場堅定不移,態度始終如一。我們願意在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協商談判,促進兩岸經濟、社會等各領域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親情和福祉,攜手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 ☆ 2016年3月5日 來源: 中國台灣網 今日台灣 【2016兩會】習近平、李克強、俞正聲、張志軍談兩岸關係 習近平:對台大政方針不會因台灣政局變化而變化 5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他所在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習近平就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發表了看法,他指出,上海及周邊地區有不少台資企業,同台灣方面的人員往來和交流合作比較多。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兩岸同胞對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充滿期待,我們不應讓他們失望。 習近平強調,我們對台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台灣政局變化而改變。我們將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兩岸雙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礎,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動。我們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我們將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讓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和堅定意志,也是我們對歷史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和責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需要兩岸同胞共同維護,開創共同美好未來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同心干。 李克強:堅持「九二共識」 堅決反對「台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天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我們要繼續堅持對台工作大政方針,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和平穩定。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促進兩岸文教、科技等領域交流,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年交流。我們將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同台灣同胞共擔民族大義,共享發展機遇,攜手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 俞正聲:堅持「九二共識」 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3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向大會作工作報告,並在報告涉台部分兩度提及「九二共識」。在部署2016年人民政協的主要任務時,俞正聲強調,要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治基礎上,繼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俞正聲表示,2016年要繼續發展與台灣有關社會組織和團體的聯繫交往,促進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合作,開展面向台灣青少年的體驗式交流,針對在大陸就讀台灣學生的就業情況開展調查研究。 俞正聲也回顧了2015年人民政協的主要工作: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以科技、法律、文化交流為紐帶,加強同台灣島內有關社會組織和團體溝通合作,推進全國政協委員與台灣民意代表機制化交流。針對台資企業在大陸經濟轉型升級中遇到的新問題等開展調研協商,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彙集力量。 張志軍:兩岸關係處於重要時間節點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5日上午表示,現在兩岸關係處在重要時間節點,面臨道路和方向選擇,是繼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九二共識」,實現開闢兩岸關係新的前景,還是改變兩岸關係現狀,背離「九二共識」、背離和平發展道路。這需要兩岸各界高度關注。 他是在全國兩會的「部長通道」上接受媒體訪問時講這番話的。張志軍說,中國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重大問題上立場鮮明堅定,這一點上任何人不要懷疑。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兩岸關係發表重要講話,為全年對台工作定下基調。去年對台工作總體來講是比較有成果的,各個領域全面推進。特別是在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實現了66年來首次會面,將兩岸關係提到新的高度,為兩岸關係未來展現新的前景。 他強調說,中央台辦多次表明大陸態度,希望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沿著和平發展道路繼續前行,造福兩岸同胞。對於「台獨」分裂行徑,大陸方面將堅決反對和遏制。 ☆ 2015年11月10日 來源:中國國情網 ☆ 2015年9月7日 洪秀柱閉關感言全文: 《反省與承擔》 各位朋友、各位女士先生: 大家好!幾天不見,抱歉!讓大家掛心了。 這幾天我在山中靜思。由於這段時間的紛紛擾擾,我需要在完全安靜的狀態下,以寧靜的心面對自己,仔細檢討這段時間的種種,把問題的所有層面再看清楚。也想清楚該如何繼續出發,走我該走的路。 我是帶著許多問題與困惑來靜思的。幾年來我心頭一直有著許多疑問,我們社會有那麼多良善的面向,比如志工的無私奉獻,民間的敦厚人情,但一旦進入政治領域,這些好像都變了。我們社會為何可以如此容忍政治人物的不真誠?如此的翻雲覆雨?我常想,無論馬英九總統的個人和施政,各界有多少不同看法與評價,他畢竟兢兢業業,清廉自守,為什麼這樣一個人的民調和民間聲望,竟然會低於極度貪腐弄權的陳水扁前總統?人民為何如此苛責於馬而寬待於扁?這公道嗎?何以李登輝在每次背信忘義和數典忘祖之後,卻都能得到曲意迴護,乃至於他終於敢說出古今中外一個國家領導層級的人,所能說出的最恬不知恥的話?而在他背叛國人,貽笑中外之後,為何泛綠朋友還能寬容?他們究竟怎麼考慮這個涉及忠誠與公義的問題呢?這個國家還有公義嗎?還有是非嗎? 我在想,聖經裡呼籲人民要高舉公義的大旗,這面大旗為何不能真正在台灣高舉?是台灣還不夠民主?還是轉型正義做得不徹底?又或者這二十多年來,由於我們沒有處理好國家認同、身分認同與兩岸關係何去何從的大問題,以致讓政客們得以任意煽動人民的情緒?坦白說這二十多年以來,台灣的社會不就陷入了另一種形式的民主內戰嗎?當認同成為內戰的主要訴求時,把切割式的認同視為最高價值,對不認同自己者,視為其心必異的非我族類,因此,人與人間基本的道德,政治人物應有的規範,社會其它良善的價值,是不是也就變得都不重要了呢? 這些問題都常讓我輾轉反側,最近尤其深深困擾了我,於是我知道我必須先清澈一下自己,否則我內心無法寧定,必然無法走好往下的路,所以我選擇了暫時放下一切,靜思自省。 也許人在心定下來之後,格外會看清楚一些事。幾天下來,我益發確定我們這個國家真的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這個病若不趕快救治,就要病入膏肓了。而我處在斯時斯地,就沒有逃避的餘地。 前天我看到了一段影片,是李前總統過九十歲生日的畫面,在祝壽者中出現了兩位他的衣缽傳人。一位是民進黨的蔡主席,另一位則是宋省長。這畫面總讓我感到一種特別的感慨。 李登輝先生曾用血書宣示加入日本皇軍,後又加入過共產黨,後來背叛了他的同志,也加入了國民黨,國民黨當然也點滴在心。他擔任過中華民國總統,但他卻讚揚皇民史觀,附和軍國主義,完全無視於軍國主義曾為中華民國帶來的災難。之前他主張釣魚台是日本的,以前元首的身分將國土拱手送人,前些天又宣稱原來他效忠的是日本。這種政治背叛與賣國行徑能不令人瞠目咋舌?至於蔡主席,是李先生的愛徒,她為李先生炮製了切割兩岸認同的兩國論,也曾宣稱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現在卻又回來選中華民國總統了。她一直到今天,都還不願吐露她心中對中華民國的真實看法。我感到奇特的是,我們的社會好像也不以為意。老話說「風俗之厚薄,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嚮」,當廟堂人物公然以翻雲覆雨為能事時,國家怎麼會不生病呢?但是,我也不禁要問,究竟是甚麼力量使得這些人還能如此堂而皇之地呼風喚雨呢? 最近發生的高中生反課綱微調行動,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二十年前,民進黨以民主為名,發動了黨政軍退出校園的運動,希望還給校園純淨的空間。二十年後,國民黨真的退出校園了,但民進黨卻進入了校園,還不只進入了大學,更進入了高中。他們發動大學生學運也就算了,現在還要鼓動未成年的高中生來發動學運。而且這個學運想推動的內容是甚麼?是要反對依據國家的憲法所訂定的課綱,而改依日本的殖民史觀來訂定課綱。這些可都是涉及國族認同的史觀大問題啊!更甚的是,當這個學運不幸有人輕生時,民進黨還希望踩著血跡來擴大戰果,我們的社會好像也依然不以為意。像這樣可以把政治黑手伸入未成年人世界的行徑,是甚麼心態讓我們社會居然可以容忍呢? 這些事例,這幾年來實在太多了,媒體上整天連篇累牘的造謠汙衊,網路上各種不負責任的批評謾罵,我們好像都不能遏止,這個社會似乎在某些領域就是陷入了歇斯底里狀態,整個價值也都陷入了混亂。前些天一則報導說,我們現在的老師們職業成就感越來越低,因為在許多家長的霸凌下,老師們已經不敢管學生了。其實何止老師,任何涉及公領域的部門,不都有著同樣的感慨?前些天颱風災後,有多少維修人員被包圍,被打,只因為沒有先去維修某些人受損的災情?我們都知道這些事並不是社會的常態,但是只要涉及了公領域,我們社會好像就亂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曾說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危機社會,我們內外在的挑戰極多,包括我們國家存在著安全的威脅,我們的經濟存在著停滯的現象,我們有高齡化、少子化的問題,我們有貧富差距擴大的危險等等不一而足的問題,這些都是事實,也都需要有良好的政策與決策的執行品質,才可以逐漸解決這些問題。可是坦白說,我們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條件,因為更重要的是我們社會存在著撕裂的危機,這撕裂的危機已經造成了政治上的惡鬥、公共事務上的無法決策,乃至意識上的分裂與人民間的仇視,這些問題已經深深困擾著我們,但大家卻又似乎束手無策。我上面所說的種種現象,就是明顯的例證。 這次閉關,可以說我把這個問題看得更透徹了。我說我們的國家病了,我們的國家真的病了,各位試想,如果社會不在意真誠,我們哪有信任?如果社會不在意是非,我們哪有道德?如果社會不在意理性,我們哪有方向?如果社會不在意因果,我們哪有明天? 我們的國家真的病了,「病因不在政策,而在政治,更在我們這些從事政治的人」。很多人都說,那些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官員,比如孫運璿、李國鼎等前輩,如果在今天的政壇,他們也一樣束手無策,因為他們就算再會擬定政策,也沒有政治空間可以讓他們揮灑。所以我們是病在政治,政治上有太多人不擇手段,視不真誠與反覆為能幹,視能捲起風潮以謀取政治利益為本事,上可以背叛國家,下當然就可以黨同伐異,上行下效的結果,國事也就不堪聞問了。 如果說這個病還只是一些個別的人的不擇手段,也許還好。但是我很清楚地看到,它已經發展為一種「民粹政治」的結構,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可以因為一個部隊管教不當的事件而把軍法整個給廢掉了,這是一種成比例的理性決策嗎?可是民粹政治已經成為一頭怪獸,只要發動,就沒有人可以抵擋得住,它以摧枯拉朽之勢,成為國家最重要的決策方式。 而且很不幸的,這個民粹政治的發動力量,主要掌握在綠營人士以及部分所謂的名嘴與媒體手裡,他們擁有定義敵我的權力,於是民粹的刀鋒所指,對象就很快被輾成碎粉。這當然不是說綠營有多厲害,之所以造成這股民粹的狂潮,綠營固然要負相當責任,藍營的放棄抵抗,乃至部分有影響力人士的推波助瀾,恐怕也要負起同等的責任。 所以不只國家病成了這樣,我還看到我們的黨也病了。也許各位還記得,我六月十日在中央黨部的講話,我說這麼些年我們的黨在立場上是不是產生了漂移,我們「是不是總在不該模糊的地方模糊了,在不該妥協的地方妥協了,也在不該姑息的地方姑息了,更在不該放棄的地方放棄了」。的確,這些年來,我們的黨經常讓外界感到是軟弱的、媚俗的、沒有立場的、遇到壓力就立刻退卻的。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課綱問題,我們的教育部遇到了壓力,就只好同意新舊兩案並行,放棄了自己的立場,讓違背憲法的課綱與遵守憲法的課綱並存。為甚麼會如此呢? 這段時間以來,在這點上我的感覺更是深刻。這段日子,有不少人好意地告訴我,選舉的首要目標就是勝選,只有贏得選舉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因而勝選是唯一的真理。也有人用他的經驗告訴我,我們台灣人民「好騙不好教」,不要談太深的道理,人民是聽不懂的,要迎合多數人的想法,才能得到選票。是這樣的嗎?我了解他們是關心我,也希望我能夠勝選。靜思期間我不斷地問我自己,選舉要求勝選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但我們該要一種甚麼樣的勝選?台灣這二十年來經常有選舉,勝選的人無數,總統也換了好幾位,他們都勝選了,台灣卻每下愈況,請問這樣的勝選有何意義? 坦白說,我們許多同志對民粹狂潮不是無感,但的確有很多人總認為這些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難在短時間內釐清,而在選舉頻繁的狀況下,也就常常因循而不去解決了。漸漸地當話語權落入了綠營手裡,就成了積重難返的局面。於是從先前的忍辱負重,然後不斷被軟土深掘,到最後甚至有些人也變成這股民粹狂潮的俘虜,也跟隨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述,轉而質疑自己原本的精神與立場,也讓國政的處理,陷入雖為多數黨,卻形同是少數黨,讓國家大方向淪為綠營所操控的局面。然而大家思考過沒有,如果這樣的民粹狂潮繼續延燒下去,國家將會是個甚麼樣的結局呢? 作為本黨提名的候選人,很多同志確實對我懷抱高度善意,但也許因為我並沒有足夠的德望,讓他們信任我對國家困局的判斷。我承認我在知識上有待充實,在經驗上仍有不足,在職位上也並非一方之霸,但也許正因為我的平凡,我提醒自己,不要有知識、經驗或職位上的傲慢,應該向有能力的人學習,向值得尊敬的人看齊。在我準備參選的過程中,我努力學習與思考。也許我的知識經驗的確遠不如大多數政治前輩,但是我也相信只要我自己方向正確,並以誠懇的態度就教於同志,他們一定願意協助我一起為國家社會效力。可是實際上觀望待變的思維仍然所在多有。 靜思期間,我想得最多的,其實還是我的參選初衷。今年四月我開始認真考慮參選,單純的就是提出一條正確的道路。當時我絲毫沒有考慮過大位與權力的問題,因為我的評估跟各位一樣,我從不認為自己有出線的可能。當時只想到國民黨的危局,做為黨員的一分子,我必須點出國家困局與未來應走的道路,如果有比我更適合的人願意出來承擔,我會毫無罣礙地飄然退出政壇。 對於這條正確的道路,我的考慮是,如果我們國家面臨的最大政治困局,就是民粹狂潮的話,我就要找到造成這股狂潮的原因,然後提出解決辦法。其實大家都很清楚,這股民粹氣氛的出現,根本原因就是兩岸問題不得解決,因為兩岸問題無解,所帶來的安全與發展困境,讓對岸成為台灣所有問題的標的。我們社會把所有的焦慮都指向對岸,於是就無法準確看待對岸所發生的變化,同時也在台灣內部製造了這個民粹政治的結構。如果問題的根本在此的話,我當然要以替兩岸創造真正的和平為首要目標。 七年多來,馬總統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自上任以後,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主張「不統、不獨、不武」,簽訂二十一項協議開啟了兩岸經貿文化的密切交流,維持了兩岸的穩定,也為台灣創造了發展契機。但是從去年太陽花反服貿開始,我們看到兩岸關係的發展的確碰到瓶頸,交流已有猶豫,穩定已顯脆弱。我們要繼續選擇不碰政治議題,讓兩岸關係一直拖下去,還是要選擇民進黨的路線,讓兩岸關係既「鬥」又「拖」?我認為,無論是選擇鬥還是拖,都不是正面積極的態度,或許我們可以拖過這幾年,但是下一個十年,下一代呢?從個人的利益或選舉考量,選擇「鬥」或「拖」這兩個隨俗依眾的政策,比較容易討好,也不容易被扣帽子,但是為了台灣的前途及後代子孫的福祉,我不想看到我們繼續模模糊糊的坐困愁城,甚或像溫水煮青蛙似的坐以待斃。做為總統候選人,我必須誠懇地告訴各位,我堅定地要走一條為台灣創造和平的道路。如此才能真正改善我們的投資環境,同時為青年朋友開創更開闊的發展空間,更為台灣創造被世界需要的價值。 我認為,為兩岸創造和平穩定的架構,乃是台灣得以解除困境的起點,所以我不僅主張要鞏固九二共識,還希望能夠延續、深化,進行兩岸政治協商,在恪遵憲法、平等尊嚴、民意為本的原則下,簽署兩岸和平協定,共同確定「分治不分裂」的兩岸定位原則,並同時解決國際參與、永久和平的問題。 確定這個根本方向後,國家才能有充分的開放空間,來創造均富的環境,並讓台灣可以進行價值重建。這就是我的參選初衷,也是我提出「和平、開放、均富、道德」為我的競選主軸的原因。我完全相信只有破除民粹才能為台灣解決亂象,重建道德與價值,只有創造和平才能為台灣內部與兩岸解除對抗的引信,也為台灣創造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同時,我也認為我有義務以最大的力量來宣示這條道路,就算功成不必在我也無所謂。 跨過初選門檻後,我不再只是理念宣揚者,我必須轉換為國家領導人,我要負責讓這理念落實。這幾天,我腦海裡經常浮現這一個多月來我全國走透透的場景。我想起了許多鄉親不斷問起的一些問題,他們問我: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會變成沒有是非,充滿暴戾之氣?為什麼我們的執政黨會變得懦弱與不敢堅持?為什麼有些媒體可以一直顛倒黑白?為什麼我們有了這麼多的言論自由,然而我們卻不想聽、不想看?為什麼我們的在野黨明明就只會抗議、杯葛,無視台灣的整體前途與利益,卻似乎越來越壯大?為什麼我們社會善良理性的人,都漸漸只能選擇冷漠以對?這些可愛的民眾不斷以充滿焦慮的聲音,問出了這些沉重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有太多民眾以擔憂的口吻,不斷問我,台灣這樣下去,他們的下一代要怎麼辦?面對這樣的聲音,我心頭真是充滿了歉意。坦白說,我覺得我們這些所謂的廟堂人物,無論在朝與在野,真的都對不起人民,特別是對不起下一代。我們每天都媚俗地叫著各種口號,可是實際上卻陷入了無止盡的政治惡鬥,一方不計一切手段地企圖奪取政權,一方庸懦地不斷從底線退卻,只求能夠明哲保身。於是我們的政經社會發展,無一不陷入泥淖,我們的下一代看不到希望。政治人物為了不要惹火燒身,很少人敢去解決關鍵性的問題,也很少人敢去推動真正能夠幫台灣脫離困局的構想,長此以往,台灣還會有希望嗎?於是我想,除了堅持初衷,我還有甚麼辦法可以回應那一張張焦慮的臉孔呢?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種甚麼因得甚麼果」,這不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嗎?我們如果輕率地投下選票,大家就會讓政客隨意玩弄;政客如果用製造族群、地域等分歧的方式來選舉,這個社會絕對會愈來愈分裂;當我們把勝選看得比甚麼都重要,心中想到贏者可以全拿時,社會的良善價值必將離我們遠去。而如果我們能夠用正確的道路來推動國家的改變,人民也才能獲得希望,不是嗎? 於是,我想起了「國家、責任、榮譽」這幾個字。在國家利益、人民利益之前,我沒有退縮的餘地,只有把自己當成一塊指標磚,讓千千萬萬的磚與我共同舖設一條正確的道路,讓國家得到和平,讓人民得到安定、繁榮與均富。事實上我反覆思索,我相信,做為國家領導人,他所需要的也許不是最豐富的知識,最強的行政能力,但他一定需要有堅定的信念,能準確認知國家處境、掌握國家發展方向,還需要有真誠的人格,以及和人民溝通對話的能力。也唯有做到這點,我才有可能真正獲得人民發自內心的支持,並因而勝選。而所謂的榮譽,就在於我是不是對得起自己,讓自己的內心獲得真正的平靜。 各位朋友,其實我與大家一樣,都是平凡人,只是一些特有的因緣,讓我今天站上台前,有機會為大家服務。我也像大多數台灣的女性一樣,在家中有困難時,就會挺身而出,挺住一個家,而從來不會去想自己是否能夠承擔,而是必須承擔。我的參選不是因為想到天將降大任的天命,也不敢自詡為英雄救國的情操,而只是覺得該出來就出來,該承擔就承擔。未來,我還是會繼續選擇平凡,但會更提醒自己,人格與價值是一個領導人應有的品質,包容與視野是領航者應有的內涵。我視這段時間烈火焚身的鍛鍊,為上天對我的試煉,我謹以誠懇的反省,向各位承諾,我仍舊是那個敢說敢言,勇於承擔,以真誠來做人處事的洪秀柱!所有流言與觀望,請到此為止!我會為我的信念奮鬥到底,決不退縮! 靜思期間,我反覆與自己對話。我的參選,在眾人眼中或許是個偶然,但何嘗不是否極泰來,正面力量必會湧現的必然?我會堅持參選的初衷,高舉「真誠、理性、和平」的大旗,用真誠來揚棄虛假,用理性來擊潰民粹,用和平來開啟大道,這樣我才對得起自己,也才對得起支持我的每一個人。因此我將視這次選舉意義為:這是國家領導人人格上「真誠與偽善」的抉擇;這是國家決策上「理性與民粹」的抉擇;這是國家方向上「和平與逃避」的抉擇。 我希望我這次的參選,不僅可以讓國家有一條正確的道路,也可以讓台灣的政壇有一股完全清新的面貌,也希望促成我所屬政黨的體質更為健全,讓國人更為幸福,讓年輕人更有未來。在這個台灣極需改變的時代,我希望「真誠而非虛假,質樸而非狹隘,能力而非權謀,包容而非含混,自重而非自戀,堅定而非固執」,能夠重新成為我們評選領導人的必要品質。從九合一敗選後,本黨的檢討似乎並未能感動社會,因此我也非常希望在必要的或有爭議性的重要議題上,以開放方式進行辯論或討論,大家一起把政策路線講清楚,讓人民清楚知道為何要支持本黨。 最後,我也想向我的對手蔡英文女士說幾句話:我們兩人何其有幸,能夠以女性身分為台灣民主寫下歷史的新頁。台灣的選舉有些地方太違反人性了,該是共同「放下屠刀」的時候了,我希望我們兩人引領的選舉,是一個名符其實的選舉,而不再是選戰。讓我們一起來展現,誰更有決心與能力來帶領我們的國家走向未來,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有這樣的胸懷,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都將是全民之福。我將從我自己做起,如果您同意,我願意親自前往拜訪,邀請您一起藉著這次選舉,透過女性無私的良知與深厚的愛心,終結藍綠立場的惡鬥和理盲偏見的民粹,將各自關鍵的治國理念與做法,透過反覆的說明與辯證,交給選民抉擇;讓我們的社會因為選舉而變得更好,讓我們的國家可以真正地透過民主而走出美好的未來。 親愛的朋友們,希望大家在選擇支持我時,是因為認同我的「真誠」,也是了解我對「破除民粹、創造和平、真誠治國」的堅持,這才是讓我們國家能夠再起的方向,我認為只有這樣的勝選,才是有意義的勝選,也才是國家與人民真正的勝利。 各位朋友,我堅定相信,這次選戰是台灣轉變心靈的時刻,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挑戰固然嚴峻,但一念轉變,光明就在眼前! 謝謝大家!也祝福大家! ☆ 2015年7月19日 洪秀柱:絕不讓未反省道歉的政黨班師回朝 中新網7月19日電 據台灣媒體報道,國民黨第19次黨代會第3次會議今天下午登場,會中通過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提名人為洪秀柱。 國民黨黨代會今天下午登場,會上營造團結氣氛,黨內要角齊聚一堂,包括馬英九、吳敦義、台當局「行政院長」毛治國、「立法院長」王金平、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副主席黃敏惠、郝龍斌、前主席連戰、吳伯雄等人均出席。 朱立倫、馬英九已先後發表講話。 國民黨這次全代會訴求「唯有團結承擔,才能繼續領航台灣」,朱立倫發表演說強調,「我們坐在一起、心也要在一起、力量也要在一起、沒有團結就沒有力量、要讓國民黨成為台灣最穩定的力量。」 國民黨今天正式提名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參選2016,她發表演說時強調若當選,一定恪遵憲法,依循國民黨政綱,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堅持台灣優先、推動兩岸和平發展。 洪秀柱下午在國民黨第19次全國代表第3次會議正式獲得提名參選2016後,她以「勇敢承擔、疼惜台灣」為題發表演說。 洪秀柱演說全文,如下: 各位主席、副主席、各位敬愛的先進同志大家好(台語、客語、原住民語)。 各位先進,感謝大家在這莊嚴的場合授予秀柱神聖的任務,讓我承擔起這個偉大的使命。 秀柱知道這是一場艱巨的選戰,只有義無反顧,拼盡所有,才能完成歷史的使命,讓台灣走向光明的前景。今天,秀柱和所有被提名的同志,站在台上,接下戰旗,也接下了千斤重擔! 因為,我們正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包括了:全球化的競爭、經濟停滯的威脅、貧富差距的擴大、分配正義的不足、生活品質的惡化等。 但更危險的是,政治惡鬥、民粹橫行,讓台灣發展陷入泥淖,讓社會陷入脫序混亂,讓民眾陷入旁徨迷惘, 而我們付出的代價是國民的幸福、國家的前途和下一代的未來! 現在,眼看著更殘酷的全球產業大洗牌的浪潮就要迎面撲來,台灣還能再繼續這樣內鬥內耗、沉淪衰退下去嗎?各位先進,台灣要在國際上逆境求生,就要讓國民黨贏得2016年的大選,我們才能確保和平、開放的路線與價值。 我們一定要緊密團結、全力求勝!我們絕對不能把台灣交給謊言治國、交給民粹治國,甚至讓一個從未反省道歉的政黨班師回朝,又讓台灣重蹈鎖國無序的災難。台灣人民不能再忍受同樣的折磨了! 這些日子以來,秀柱深深感受到來自基層的支持者、和同胞對我們殷切的期盼。 大家渴望,國民黨一定要找回我們創黨的理想和初衷;人民期盼,國民黨一定要深切反省、勇敢承擔。大家共同的心聲是,只有國民黨好,國家才能安定進步,只有國民黨好,台灣才能繁榮發展,只有國民黨好,台灣的未來才會更好。 中國國民黨,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創建,是個具有百年歷史的光榮政黨,她創立了中華民國、帶領人民打贏八年抗戰,帶領台灣走出殖民地的悲情,帶領台灣創造亞洲經濟奇蹟,讓台灣的民主贏得世界的尊敬,也為兩岸開創了和平的榮景,不論有人如何的誣衊,這些成就都是國民黨努力的事實,她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驕傲! 各位先進,我們一直在為這片土地努力打拚,所以,在逆境中,我們更不能喪失奮鬥的勇氣! 尤其,當民進黨七年來罔顧國家前途和人民福祉,不斷操弄民粹、造謠渲染,只為換取他們選票的利益時,我們更要拿出願景、遠見和實踐的能力,採取行動,為下一代的幸福奮戰到底! 各位先進,「和平、開放、均富、道德」是秀柱希望引領台灣要走的道路。「誠實、尊重、包容、慈悲」是我信仰的價值。秀柱將和各位先進、以及全台人民共同努力,讓我們超越統獨,不分族群,同舟一命,共存共榮。 如果我當選,我一定恪遵憲法,依循本黨政綱,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堅持台灣優先、民意為本、平等尊嚴,鞏固、深化、推動兩岸的和平發展,讓全民共享兩岸的和平紅利,為兩岸開創持續、穩定的和平環境。 秀柱一定會開放心胸,包容異見,歡迎對話,也會做即時的檢討反省,承諾做一位真誠傾聽人民的批評,而且永遠以人民利益為依歸的領導人。 我們要共同建立傾聽、包容、明辨是非、崇尚道德的公民社會。我們要用開放、競爭和創新,來激發民間社會的活力,我們要運用智慧,正面迎戰來自全球的競爭,化威脅為助力。我們要用同理心和責任感,推動實現跨越世代、城鄉、貧富、階級、種族、性別的正義與公平。 我們要堅定不移的追求實現國民的幸福、創造社會的發展、迎向希望的未來。 (台語)各位鄉親朋友, 我阿柱是艱苦人出身,自小家境不好,我的爸爸從綠島關回來40年沒頭路。 但是我不怨天、不怨嘆命運,也無怨恨的心,咱台灣人說「番薯落土不驚爛」,「一枝草一點露」,我相信只要咱們認真打拚,人在世間就有希望!阿柱和大家同款,攏是靠自己打拚,一步一腳印。我過去是老師,我了解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我吃過苦,我知道基層百姓賺錢顧三頓的辛苦。我的媽媽做過女工,我也了解做工人的艱苦。如果、阿柱若當選,我一定是一位最了解基層、最了解老百姓、最重視公平和正義的。 我很喜歡一首歌叫「美麗島」。 歌詞里講到: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驕傲的祖先們正視著,正視著我們的腳步,婆娑無邊的太平洋, 懷抱著自由的土地,溫暖的陽光照耀著, 照耀著高山和田園。」 台灣是我們的母親,疼惜她、善待她是我們每一代人的責任。 這塊土地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所在,我們是用真心愛台灣,用生命保衛中華民國! 各位敬愛的先進同志,各位好朋友,秀柱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只要我們大家團結起來,共同努力,齊心奮鬥,一定可以鼓舞所有台灣的民眾,找回正向良善的力量,找回「擁抱希望,疼惜台灣」的真心與熱情。 這次的大選,不是秀柱個人的輸贏,這次大選是中華民國以及我們下一代命運的抉擇! 洪秀柱要贏、國民黨要贏,中華民國才會贏! 為了美麗的寶島,我們一定勇於承擔、全力以赴,爭取最大的勝利,迎接最後的成功!謝謝大家! ☆ 2015年05月04日 習近平就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提出5點主張 (來源:新華網) 習近平強調,兩岸關係處於新的重要節點上。兩岸關係路應該如何走,是擺在兩岸所有政黨和社會各界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攸關中華民族和國家未來,攸關億萬民眾福祉,需要我們大家認真思考。國共兩黨應該加強交流、總結經驗、開拓創新,擘畫兩黨關係發展新前景,共同開創兩岸關係未來、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 新華網北京5月4日電(記者 陳斌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4日上午在北京會見了朱立倫主席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 習近平對朱立倫率團來大陸訪問表示歡迎。他表示,10年前,在兩岸關係劇烈動蕩之時,國共兩黨為了兩岸民眾共同命運,衝破歷史藩籬,實現和解,共商維護台海和平之道。10年來,國共兩黨和兩岸同胞共同努力,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光明前景,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得到了兩岸同胞的廣泛支持和認同,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肯定和讚揚。 習近平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概括地說,就是要堅持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治基礎,堅持開展兩岸協商談判、推進各領域交流合作,堅持為兩岸民眾謀福祉。 習近平指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歷來是命運與共的。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兩岸聯繫日益密切的今天,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面對新形勢,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要堅定信心、增進互信,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就此提出5點主張。 第一,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否認「九二共識」,挑戰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基礎,搞「一邊一國」、「一中一台」,就會損害民族、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動搖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發展。我們始終把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同台灣當局和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國共兩黨應堅持對兩岸關係的正確認識,旗幟鮮明反對一切損害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言行,絕不能讓來之不易的台海和平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得而復失。為此,雙方可以積極探討構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 第二,深化兩岸利益融合,共創兩岸互利雙贏,增進兩岸同胞福祉,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宗旨。要充分考慮兩岸雙方社會的心理感受,努力擴大兩岸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尤其要為兩岸基層民眾、中小企業、農漁民合作發展、青年創業就業提供更多機會,讓兩岸同胞參與越多受益越多。我們願意首先同台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願意優先對台灣開放,並且對台灣同胞開放的力度要更大一些。我們將繼續維護在大陸投資的台資企業的合法權益,為他們的發展創造更好條件。在台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問題上,兩岸可以加強研究、務實探討,在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情況下作出妥善安排。台灣方面表達了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意願,我們持歡迎態度。 第三,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靈溝通。兩岸同胞要以心相交、尊重差異、增進理解,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精神紐帶。兩岸同胞要加強文化交流,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建設共同精神家園,實現心靈契合。兩岸雙方要繼續創造條件,擴大同胞直接交往。我們將適時實施進一步便利兩岸同胞來往的措施。青年是民族的未來,也是兩岸的未來。我們要更多關注兩岸青年成長,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和舞台,讓他們多交流多交心,成為共同打拚的好朋友好夥伴。 第四,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要著眼大局,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不僅要求同存異,更應努力聚同化異,不斷增進政治互信。對兩岸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難題,國共兩黨都要勇於面對,匯聚兩岸同胞智慧,積極探索解決之道。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關鍵是要「慮善以動,動惟厥時」。只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兩岸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來。 第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大家一起來干。只要兩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國人團結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是指日可待的。我們真誠希望,國共兩黨秉持民族大義,承擔起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的神聖責任,團結兩岸各黨各派和各界人士,努力開創兩岸關係新未來,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朱立倫表示,1992年在海協海基兩會共同努力下,達成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在此基礎上,雙方進行多次會談,把兩岸對抗紛擾轉變為合作交流。2005年後,國民黨把「九二共識」納入黨綱。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形成的建議也逐步落實到交流合作中。海峽兩岸同為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兩岸和平發展已取得很多成果,希望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兩岸在區域和平、環保、經濟整合等方面攜手合作,讓兩岸關係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基層民眾、中小企業和青年群體,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滬寧、栗戰書,國務委員楊潔篪等參加會見。 ☆ 2015年4月29日 馬英九先生紀念九二共識講話(全文) 22年前的今天,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與大陸海協會汪道涵會長,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簽署4項協議,這是兩岸達成九二共識後的第一個成果,也是開啟制度化協商的重要里程碑。10年前的今天,在野的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訪問大陸,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先生達成五項共同願景,為兩岸回歸九二共識奠定基礎。我在這個歷史紀念日來到陸委會,和大家共同回顧與前瞻兩岸關係的發展,具有特別意義。 所謂九二共識,就是兩岸在1992年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對台灣最大的意義,就是兩岸對最敏感的「一個中國」問題,終於找到了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政治基礎,而且是兩廂情願,不是一廂情願。我方表述「一個中國」,必須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當然就是「中華民國」,而不是「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如果沒有九二共識,就不會有1993年汪辜會談,更不會開啟2008年後兩岸和平發展的機會之窗,可見九二共識真正是確保兩岸和平與繁榮的關鍵。 民國76年7月政府宣布解除台澎地區戒嚴,11月開放台灣居民到大陸探親。兩岸關係的發展,從軍事衝突、和平對峙,進入民間交流的新階段。民國80年兩岸並分別成立海基會與海協會,建立制度化的交流管道。但雙方對「一個中國」的歧見,也日益凸顯。 民國81年8月1日李登輝主持「國家統一委員會」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1992年10月底的香港會談,陸方要求就「一個中國」表述方法進行討論,但雙方沒有共識,因此我方11月3日建議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11月16日海協會傳真表示:尊重並接受海基會建議,兩會各自採用口頭聲明方式表達一個中國原則。這個求同存異的共識,與李登輝主持國統會通過的一個中國的涵義,幾乎完全一致。 從上述過程可以了解,九二共識不是由大陸提出,強迫我方接受,而是由我方提出,大陸同意接受。當時總統是李登輝先生,陸委會主委是黃昆輝先生。這一段歷史,不容否認。民國89年4月,陸委會主委蘇起用九二共識四個字來表述這個共識,也獲得兩岸多數人沿用至今。中共並從18大起,將九二共識正式列入中央文件中。 讓我們回顧一下23年來九二共識的演變。香港會談後,1993年4月兩岸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簽署四個事務性的協議,開啟兩岸協商的新時代,打響了第一炮。在民國84年李登輝訪美後,兩岸緊張情勢急遽升高。85年總統大選,大陸對台灣外海發射二枚飛彈,造成台海危機,美國派遣兩個航母戰鬥群來台警戒。87年10月雙方雖舉行汪辜會晤並安排海協會長汪道涵次年訪台,但是88年7月李登輝提出兩岸關係為「特殊國與國關係」(兩國論),大陸方面認為違背九二共識,再度中斷兩會往來。民國89年首度政黨輪替,陳水扁不認同九二共識,主張一邊一國並發動「入聯公投」;這8年間,兩岸兩會協商完全中止,台灣與美國也齟齬頻頻、高層互信喪失。 民國97年總統大選,政黨再度輪替,當年3月26日(投票後4天),大陸領導人胡錦濤與美國小布希總統通熱線電話,主動提到:「大陸與台灣應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協商對話,九二共識是指雙方都認知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對其有不同的定義。」這個說法,與上述李登輝主持國統會通過的一個中國的涵義,也幾乎完全一致。民國97年5月26日與29日,兩會正式宣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中斷10年的兩岸制度化協商,6月11日,雙方在北京會談並在兩天後宣布達成開放兩岸直航與陸客來台觀光的決定,為兩岸新關係跨出第一步。 事實上,23年來兩岸互動經驗證明,雙方遵守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穩定前進;有一方不遵守,兩岸關係就動蕩倒退。例如汪辜會談,只開了一次就因為「兩國論」與「一邊一國論」而成絕響,而且兩會協商一停就是十年,一直到民國97年之後,才恢復召開。結果這七年來,江陳會就開了8次,林陳會也開了2次。但回顧兩岸關係十年平白空轉,台灣錯過了不少發展升級的寶貴機會,令人感慨不已。 與國內部分人士對九二共識仍有歧見,希望建立新的兩岸論述。例如,四年前民進黨蔡英文主席競選總統時提出的「台灣共識」及「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主張、謝長廷先生提出的「憲法共識」、「憲法一中」或「憲法各表」等,這些主張雖然努力凝聚新的共識,但在台灣內部及兩岸溝通過程中,都沒有同時獲得台灣社會與大陸方面的認同,迄今無法取代九二共識。 最近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一五新觀點」,主張「尊重兩岸過去已經簽署協議和互動歷史,以四個互相原則,促進交流、增加善意,讓兩岸人民去追求更美好的共同未來」;民進黨蔡英文主席也主張「維持兩岸現狀」,並表達未來如果重返執政,將依據監督條例逐案檢視兩岸協議、繼續協商的立場。對於柯市長與蔡主席願意拋開過去的主張,務實面對兩岸大勢所趨的和解與合作,朝向政府現行大陸政策的方向調整,我們願意正面看待。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指出,相較於政府清楚說明「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一中」就是中華民國,蔡主席與柯市長的主張都在迴避「一中」問題。尤其蔡主席已被提名為民進黨中華民國「總統」候選人,更有責任明確回答兩個問題:第一,「維持兩岸現狀」的現狀是什麼?是不是目前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之下的兩岸和平發展?第二:如何維持這個現狀?蔡主席必須說清楚「現狀」的內容與如何維持的方法。畢竟兩岸關係不僅涉及台灣2300萬人民的福祉,也攸關台海穩定及區域安全,台灣人民與國際社會都有權利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我從以上說明,我們可以發現九二共識有三大特色: 第一,九二共識立足於中華民國憲法。 一中各表反映的是憲法對兩岸關係的定位,也就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這是是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體現。 第二,九二共識是我方提出的建議。 「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之間最敏感又不能迴避的議題。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我方主動提出,大陸當局決定接受的共識。兩岸能在「一個中國」這個議題上,達成難得的政治交集,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真正是得來不易,雙方都要用心珍惜,不要偏離。我再說一遍,用心珍惜,不要偏離。 第三、九二共識是通過檢驗、務實可行的共識 七年來成功經驗證明,九二共識確實可以為兩岸帶來各種和平紅利。國內民意對此可以接受,國際社會更認為對維護區域和平有幫助。目前其他的主張,缺乏具體內涵與實踐方法,難以獲得台灣、大陸及美國等各方的認同與信賴,顯然未來維護兩岸和平繁榮的關鍵,還是在於實踐九二共識。 7年來,透過制度化協商,兩岸簽署了21項攸關民生的協議,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這21項協議範圍涵蓋三通直航、陸客來台、食品安全、醫藥衛生、共打犯罪、經濟合作等領域。尤其雙方主管兩岸事務的部會首長去年3次碰面,並史無前例地互稱官銜,更有助於雙方互動的正常化。這都是實踐九二共識的結果。 我也要藉此機會就近年來兩岸各層面的互動與發展提出檢討: (一)兩岸貿易在過去7年中大幅成長,我方享有大幅順差,但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反而下降 兩岸貿易在103年達1745億美元,比96年成長34%,我方順差達749億美元,但出口依存度反而下降。 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依存度,由89年陳水扁上任時的23.4%,增加至96年本人上任前的40.7%,7年來,政府努力分散出口市場,103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依賴度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降為39.7%。同時,兩岸簽訂ECFA後,除節省22億美元關稅外,受惠廠商一半是台灣的中小企業;而兩岸農產品貿易,出現數十年來第一次順差,而且還在增加中。兩岸貿易嘉惠中小企業與農民的這個趨勢,應該延續並擴大。 (二)大量陸客、陸生來台旅遊及就學,促進雙方了解並振興台灣觀光業。 103年大陸來台訪客達384萬人,比96年成長16倍;來台陸生達到3萬2911人,比96年成長40倍。陸客帶來鉅額外匯收入,固然有助台灣觀光產業。但更重要的是,陸客與陸生親身體驗台灣人民的生活與社會價值,有助兩岸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包容,逐漸建立互信,讓兩岸關係更為穩定。這樣的交流,可以再擴大與深化。 (三)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大量減少詐騙等人民痛恨的犯罪,大幅改善台灣治安 兩岸當局結合東南亞國家警方已多次合作查緝詐騙案件,6年來逮捕嫌犯6288人,成果極為豐碩。台灣地區電信、網路詐騙的案件發生數減少2萬多件,降低46%,損失金額由186億減為33億,減少153億(降幅82%),大幅改善台灣治安,相信這也是民眾有感的施政,應該繼續大力推動。 (四)國際社會普遍肯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兩岸和解、和平、與合作,使台灣海峽從殺戮戰場變為和平廣場,美、歐、亞國家領袖均肯定我大陸政策,國際社會對我政府與國人態度也明顯改善,而我際形象的提升也間接有利我拓展國際關係。例如參加分別暌違38年與42年的世界衛生大會(WHA)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年會等。此外,給予我國民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由原先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的54個,增加到目前140個,增加86個(增幅159%)。兩岸關係改善的外溢效應,與我有意義參與國際社會形成良性循環。 在經濟與安全層面,兩岸經貿合作持續深化的同時,我們也史無前例地與日本簽訂投資協定與漁業合作等協定,與紐西蘭、新加坡簽訂經濟合作與經濟夥伴協定。 和平與繁榮,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期待,也是兩岸關係發展不變的目標。過去7年來我們努力打造了一個超穩定的基礎結構,創造兩岸隔海分治66年以來最和平穩定的階段,但我們不會以此自滿。 展望未來,兩岸仍應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持續鞏固兩岸互信,追求民眾福祉。為了深化及鞏固兩岸和平,在我任內仍有三項工作要積極推動,包括第一,簽署ECFA貨貿協議,讓ECFA有完整的功能;第二,實現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以服務兩岸民眾;以及第三,在國際間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夥伴協定(RECP)的協商,以及在「尊嚴、平等」的條件下參加亞投行(AIIB)等多邊區域經濟組織。我相信,這些目標對於台灣永續發展,台海長期和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23年來,無論台灣或大陸任何人都可以看清一個事實: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兩岸關係的發展,與九二共識相合則旺,相離則傷、相反則盪。九二共識不是萬靈丹,但確實可以解決問題、維持現狀、帶來和平與繁榮。 我深信和平與繁榮是兩岸共同的未來,符合台灣最大利益,也是多數人的期待。政府會堅持既定的政策,在良性互動的軌道上,再創兩岸新局!也期勉陸委會、海基會的同仁繼續加油努力! ☆ 2015年3月13日 張志軍:運用法治方式 紮實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張志軍爲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並就新形勢下依法推進祖國統一作出戰略部署,展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恢宏視野和責任擔當,對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團結台灣同胞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在全面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依法推進兩岸關系發展成功實踐的基礎上,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關于對台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切實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識,更加積極主動、奮發有爲地推進對台工作。 依法推進對台工作的戰略意義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系黨執政興國和國家長治久安,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根本要求。完成祖國統一,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曆史任務,是憲法賦予的神聖職責,要求我們必須遵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各項部署,按照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目標要求,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法律手段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兩岸關系發展新形勢的客觀需要。隨著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深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更廣範圍內關系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在更深層次上觸動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需要我們自覺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法律手段來思考和解決所面臨的艱巨挑戰,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制度化成果,厚植兩岸經濟合作的共同利益,保障兩岸交流往來的健康秩序,維護台灣同胞的合法權益。 對台工作理念提升創新的重要體現。黨中央高度重視涉台法治工作,注重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範作用,不斷增強對台方針政策的前瞻性和穩定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在黨的綱領性文獻中對依法治國與對台工作的內在關系作出科學總結和理論闡釋,將改革開放以來涉台法治工作的實踐經驗上升爲理性認識,充分體現政策思維與法治思維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是對台戰略謀劃的理念創新,是對台策略運籌的豐富完善。 運用法律手段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成功實踐 長期以來,我們不斷推進對台方針政策法制化進程。以憲法爲統帥,以反分裂國家法、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中國公民往來台灣地區管理辦法等爲主幹的涉台法律規範體系初步形成,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以來,兩岸關系發生了曆史性深刻變化。我們依法推進對台工作,維護台海穩定,發展兩岸關系,積累了豐富經驗,成爲黨和國家成功運用依法治國方略的生動典範。 挫敗“台獨”分裂圖謀,維護國土安全。法律規定,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國家決不允許“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針對陳水扁當局的“台獨”挑釁,我們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爭取國際社會普遍支持,成功挫敗通過所謂“憲改”“入聯公投”謀求“台獨”的分裂行徑,實現兩岸關系曆史性轉折,開創了和平發展新局面。 推進兩會協商談判,加強制度建設。法律授權通過海峽兩岸有步驟、分階段的平等協商和談判實現和平統一。2008年以來,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恢複協商,相繼簽署21項協議,對兩岸經濟合作、人民往來、民生保障等事務作出制度化安排,解決諸多關系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提高兩岸交往合作的制度化、規範化水平,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保駕護航。 形成兩岸大交流格局,融洽同胞感情。法律鼓勵和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交流,鼓勵和推動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依法保護台灣同胞權利和利益。兩岸人員往來總數由10年前的426.9萬人次增至2014年的941.1萬人次,大陸赴台人數由近16萬人次升至404.6萬人次;台灣居民來大陸每年400萬人次以上,2014年增至536.6萬人次。兩岸客運直航由包機發展爲定期航班,每周高達840班次,兩岸“一日生活圈”形成。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成效顯著。 妥善處理涉外事務,增進民族利益。我們貫徹兩岸可就台灣在國際上與其地位相適應的活動空間問題進行協商談判的法律精神,充分照顧台灣民衆對外交往需求,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妥善解決台灣以適當名義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大會等問題。兩岸加強溝通協調,在涉外領域內耗大幅減少。兩岸有關方面務實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和可行路徑,厚植中華民族共同利益。 破解兩岸政治難題,推進政治對話。法律規定,兩岸可就發展兩岸關系的規劃、和平統一的步驟和安排等問題進行協商談判。我們提出共同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主張。通過雙方共同努力,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日益活躍,廣泛探討兩岸關系中政治、軍事、涉外事務問題的解決條件和途徑,營造有利于兩岸政治協商的融洽氛圍。國台辦與台灣方面陸委會建立常態化聯系溝通機制,兩部門負責人成功互訪並開啓兩岸務實溝通對話,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堅定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法治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准確把握兩岸關系發展大勢,提出“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理念,以及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堅定不移爲兩岸同胞謀福祉、堅定不移攜手實現民族複興等一系列新主張新要求。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必須緊密結合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對台工作重要論述,准確把握當前兩岸關系發展形勢,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謀劃工作、運用法治方式推進工作的能力,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 加強制度化協商談判,鞏固擴大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要總結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經驗,精心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國台辦與台灣陸委會常態化聯系溝通、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制度化協商。充分發揮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就兩岸形勢和政策開展溝通對話的作用,保持兩岸關系發展的正確方向。積極推進兩會協商談判,不斷完善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機制,排除各種阻力和困難。強化兩會協議權威,深化協議執行成效,培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成果。 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絕不容忍“台獨”分裂行徑。“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損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企圖挑起兩岸民衆和社會對立、割斷兩岸同胞精神紐帶,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我們要恪守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法律職責,清醒認識“台獨”分裂活動的現實危害,堅決貫徹憲法和反分裂國家法,增強運用法律手段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的信心和能力。始終堅持盡最大努力團結最廣大台灣同胞共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真誠意願。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無論是誰、無論有過什麽主張,只要真心實意參與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程中來,我們都歡迎。 完善涉台法律法規,誠意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堅持以人爲本,實施惠及兩岸同胞的政策法律措施,保障台灣同胞依法享有和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和便利,切實感受和分享國家法治進步的好處;妥善處理台灣同胞來大陸投資、就業、就學待遇問題,讓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爲台灣青年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台;加強兩岸執法司法合作,保護台灣同胞合法權益;健全參與政治和社會活動機制,鼓勵台灣同胞融入國家經濟、社會和法治發展進程;注重社會公平,照顧台灣同胞弱勢群體,加強聽取台灣基層民衆意見和建議工作,擴大受益面和獲得感。 豐富國家統一實現形式,共圓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近代以來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爲之奮鬥的偉大理想。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我們堅信,凝聚兩岸中國人的智慧,發掘中華傳統法治文化和現代法治文明的有益經驗,不斷增進兩岸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終將破解兩岸政治難題,探索出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的國家統一實現形式,開辟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 ☆ 2015年3月4日 習近平強調:堅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 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 (來源: 新華網)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民革(全稱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台盟(全稱是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台聯(全稱是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台聯是台灣各族同胞的愛國民衆團體,堪稱在祖國大陸的“台胞之家”)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委員們意見和建議。他強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一條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統一的光明大道,我們應該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堅定不移爲兩岸同胞謀福祉,堅定不移攜手實現民族複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參加看望和討論。 聯組會上,鄭建邦、楊健、溫雪瓊、紀斌、李霭君、駱沙鳴、鄭廣台、劉家強、胡有清、馮鞏、傅惠民等11位委員,圍繞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兩岸一家親理念深入人心、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加強兩岸青少年交流、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進兩岸文化産業合作、加快推進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等問題先後發言。 習近平在認真聽取大家發言後發表了重要講話。他首先表示,民革、台盟作爲中國共産黨的親密友黨,台聯作爲台灣同胞的愛國民衆團體,長期以來爲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大家在發言中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他代表中共中央,向大家表達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指出,2014年是我國發展進程中很不尋常的一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共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蹄疾步穩推進各項改革,加快推進依法治國,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堅決反對和糾治“四風”問題,堅定不移反對腐敗,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習近平強調,過去的一年,我們堅持對台工作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兩岸制度化協商取得新成果,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不斷深入,各領域交流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台海局勢總體穩定。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系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我們要保持自身發展勢頭,同時采取正確政策措施做好台灣工作。 習近平指出,8年來,兩岸關系走上了和平發展道路,兩岸關系發生曆史性的深刻變化,展現了合作共贏的前景。和平是寶貴的,和平需要維護。兩岸同胞要總結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經驗,精心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 習近平強調,“九二共識”對兩岸建立政治互信、開展對話協商、改善和發展兩岸關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兩岸雙方的共同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互信將不複存在,兩岸關系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我們始終把堅持“九二共識”作爲同台灣當局和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和條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只要做到這一點,台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都不會存在障礙。“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損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企圖挑起兩岸民衆和社會對立、割斷兩岸同胞精神紐帶,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必須堅決反對。兩岸同胞要對“台獨”勢力保持高度警惕。 習近平指出,爲兩岸同胞謀福祉是我們發展兩岸關系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要兩岸同胞共同推動,靠兩岸同胞共同維護,由兩岸同胞共同分享。我們堅持爲兩岸同胞謀福祉的理念不會變,爲台灣同胞辦實事、辦好事的政策措施不會變。我們注重聽取台灣各界特別是基層民衆意見和建議,願意了解台灣同胞想法和需求。我們歡迎更多台灣同胞參與到兩岸大交流進程中來,成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支持者、參與者。要繼續加強兩岸同胞交流往來,實施惠及兩岸同胞的政策法律措施,擴大台灣基層民衆受益面和獲得感。我們願意讓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願意爲台灣青年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台,讓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爲他們的成長、成才、成功注入新動力、拓展新空間。 習近平強調,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中國夢既是國家、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每個中華兒女的夢,同我們每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緊密相連。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兩岸同胞從來都是命運相連、榮辱與共的。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習近平希望民革、台盟、台聯各位委員深刻領會中共中央對台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同台灣地區和海外聯系廣泛的優勢,密切同台灣同胞的聯系,促進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兩岸同胞攜手共圓中國夢。 習近平還希望全國政協委員勇于擔當責任、著力提高能力素質、保持良好形象、增強委員意識,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時、議政議到點子上、監督監在關鍵處。要廣泛學習各方面知識,紮實開展調查研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守往道德底線,不碰法律紅線,自覺廉潔自律。 孫春蘭、杜青林、萬鄂湘、林文漪、張慶黎、齊續春等參加聯組會。 ☆ 2014年9月27日 習近平首次對台提出「一國兩制」 (來源: 亞太日報,中国深圳)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6日在北京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首度重申,「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並警告「台獨」分裂勢力至今仍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 這是習近平2012年11月擔任中共總書記以來,首度在接見台灣訪客時提到「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是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1981年公開提出、用以解決台灣、香港問題的構想。1997年回歸的香港被視為該構想的第一個試驗區。不過,由於台灣官方與民間多年來一直表明不接受「一國兩制」,國內官方近年已較少對台提起此說法。 習近平昨天再次指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據中新社報導,習近平強調,「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他也強調,大陸追求兩岸統一,要的不只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據大公報報道,這是習近平今年以來第三次會見台灣訪京代表團,充分顯示了中共領導人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對台灣同胞福祉的熱切關懷。這也是習近平上任以來第一次詳細論述兩岸和平統一、反對「台獨」的重要講話,具有重要意義。在兩岸關係發展碰到「瓶頸」之際,習近平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反映了大陸方面堅定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堅定決心和歷史責任感,絕不會因為一些小波瀾而畏懼和退縮。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目的就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習近平向兩岸民眾勾勒出國家統一的美好前景,顯示大陸方面對於兩岸最終和平統一充滿信心。 據台灣媒體報導,應中共中央台辦邀請,新同盟會長許歷農、新黨主席郁慕明率領台灣24個統派團體共55人組成聯合參訪團,從本月24日至29日訪問北京和南京。這也是大陸首度集中邀請20多個台灣統派團體並給予高規格接待,被解讀為有整合台灣統派團體、擴大台灣統派聲音之意。 參訪團昨天上午前往北京人民大會堂與習近平會面,並進行約一小時的談話。 習近平指出,1949年以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 ☆ 2014年9月27日 「一國兩制」會考慮台灣現實 (來源:新京報 ,中国北京) 9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 ●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 ●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我願再次重申,我們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無論是誰,不管以前有過什麼主張,只要現在願意參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習近平 (綜合新華社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6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習近平指出,當前兩岸關係雖然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但和平發展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兩岸同胞應該堅定信心、攜手努力,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26日下午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 「統則強、分必亂」是歷史規律 習近平指出,「統則強、分必亂」,這是一條歷史規律。台灣的前途繫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希望台灣同胞同大陸同胞一道,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進程中,把握住機遇,相互扶持,緊密合作,為過上和平安寧、幸福美好生活,為在世界上共享中華民族尊嚴和榮耀而攜手奮鬥。 習近平表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我們認為,這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我們將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因為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 「台獨」分裂勢力仍是最大威脅 習近平強調,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然要求。2008年前的一段時間,「台獨」分裂勢力利用執政推行分裂路線,損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給兩岸民眾尤其是台灣同胞帶來深重禍害。需要警惕的是,「台獨」分裂勢力並未善罷甘休,仍在竭力煽動兩岸敵意和對立,阻撓兩岸交流合作,仍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對於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我們絕不會容忍。 此次應邀來訪的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由24個團體的50多位代表人士組成。95歲高齡的台灣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兩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主流和正統。習總書記的講話鼓舞了台灣統派團體的信心。我們將更加堅定一直以來堅守的理念與事業,為推動實現和平統一不懈奮鬥。」 重新強調「一國兩制」打消台胞疑慮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闡述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念。他表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一國兩制一直是我們實現統一的基本方針,習近平總書記這次是重新強調,我們一直在豐富一國兩制的具體實現方式。一國兩制是中國政府在兼顧各方利益基礎上提出的實現國家統一的最包容、最民主的模式,可以在一個統一的國家內部實行不同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資源分配方式。」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謝郁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重新提出這一概念,還特彆強調「一國兩制」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照顧台胞的利益。 謝郁指出,「一國兩制」長期在島內被台獨勢力妖魔化、污名化,造成一些台灣民眾有排斥感,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是希望能夠打消台灣同胞的疑慮。同時,習近平總書記的表態向台灣同胞準確地傳達出「一國兩制」是要尊重他們的意願、考慮他們的需求,也會結合台灣的現實情況,未來「一國兩制」的落實需要兩岸雙方共同協商得以具體化。 「心靈契合」是兩岸統一模式新思路 在重申「一國兩制」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進一步提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這是兩岸統一模式的一種新思路,也是對以前統一構想的完善和豐富,即我們在談到統一問題時,不僅要講兩岸有共同的利益訴求、共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如今還要講情感上的相互融合以及心靈上的相互呼應,只有這樣才能鞏固統一成果。」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如何構建兩岸心靈契合?習近平指出,不僅要求大陸理解台灣同胞的心態,尊重他們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希望台灣同胞理解13億大陸人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 謝郁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心靈契合」的統一,是希望兩岸能夠構建彼此都具有高度認同感的統一,實現這樣高水平統一的過程需要相互交流和溝通,更需要雙方民眾從心理上消除隔閡拉近距離,結成共同的命運共同體,這種心靈契合的統一才能真正體現「兩岸一家親」。 從「兩岸一家親」到「兩岸心靈契合」 「一個中國、反對台獨」,是中央政府對台灣事務從來不變的底線。中央政府在堅持這一基礎的同時,為應對新形勢,也努力尋求實現兩岸和平發展和統一的新思路。從「兩岸一家親」到「兩岸心靈契合」,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認為,這體現出中央政府在具體政策上更加考慮台灣民眾的現實需求,更關注台灣基層民眾對發展兩岸關係的想法以及他們的利益訴求。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提出「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即用「一家人」的思路去處理兩岸事務。他強調,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彼此沒有解不開的心結,大陸尊重台灣同胞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願意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謝郁表示,正是在這一理念下,近幾年來中央政府對台政策更加註重面向台灣社會和基層,加強了與「三中一青」(台灣中南部、中低收入、中小企業以及青年階層)的直接交流與對話,惠台政策也更加註重照顧台灣中下層利益。 今年6月,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問台灣三天四夜走基層,對話群體幾乎涵蓋了台灣北中南地區基層社會的各個方面,贏得了台灣民眾高度肯定。 也是在6月,兩岸主管事務部門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這是一種新的政治互動模式,此前兩岸的溝通機制主要是黨派和民間團體之間。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室副主任王治國曾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這種新溝通機制的建立使兩岸實現了由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向政策性商談的過渡。 同時,中央政府也更加註重團結島內支持統一的聲音。此次參訪大陸的台灣統派組織共20多個,如此眾多台灣團體和黨派一同參訪大陸,並且受到高規格接待,這在以前是不多見的。 謝郁指出,台灣統派人物每年都會受邀來大陸,但這一次重視程度更高,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接見他們,是中央政府積極支持統派力量的立場,希望他們能夠壯大力量,在反獨促統一中能發揮更大作用。 ☆ 2014年6月29日 台媒高度評價張志軍訪台, 呼籲島內各界學會「聆聽」 (來源:新華網台北6月29日電,記者劉剛、陳君)國台辦主任張志軍28日結束四天三夜的訪台之行返回北京,29日出版的台灣主要報紙均對張志軍此次「溝通之旅」「傾聽之旅」給予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同時呼籲島內各界應學會「聆聽」。 台灣《聯合報》的文章認為,張志軍此訪落下善意棋子,在開啟溝通機制常態化的同時,也表明與島內地方政府交流不分黨派顏色,對台交流領域要擴大深入,且多聽少講多干實事。文章指出,張志軍訪台地點涵蓋社區、中小企業、學校、寺廟、農家等,顯示大陸決定繼續擴大對台交流的範圍與力度。 《中國時報》在頭版文章中指出,張志軍4天行程走遍台灣北中南,親民作風及平民語言贏得普遍好評。另一篇新聞分析詳細回顧了張志軍此訪的重要片段,認為張志軍不僅體驗了台灣多元聲音,更為兩岸關係寫下新頁。 該報的社論認為,張志軍來台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這是一個歷史的證明,證明台灣期待兩岸和平交流的主流民意確然存在,這個主流民意會超越政治領袖的個人意志。社論指出,不管是今年2月王郁琦訪問大陸,還是這次張志軍回訪台灣,都意謂在天平的善意一側,兩岸多加了砝碼。張志軍親自訪台,可增加對台灣的認識,也有助於他決策思考。只要善意不斷累積,兩岸的和平有一天就會出現定錨效應,和平之錨會逾扎逾緊。 台灣《經濟日報》的文章回顧了張志軍與中小企業代表的交流與互動,指出張志軍在維格總公司停留時間超過一個半小時,大多數時間花在與八位中小企業業者座談。在緊湊的行程當中,張志軍聽完業者心聲並一一回應,相當有誠意。文章同時指出,「張王二會」圓滿落幕,如何儘速落實會面所達成的共識,攸關台灣經濟競爭力。 台灣《工商時報》的分析則認為,張志軍此訪與過往兩岸政治人物的會晤有所不同。藉此機會,張志軍能站在第一線觀察,實際聽見台灣基層真實的聲音,對台灣社會多元和複雜結構,必然點滴在心。 台灣《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郭正亮撰寫長篇文章指出,張志軍此訪開啟了兩岸關係新局面。文章說,面對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一些新情況,大陸方面仍然堅持張志軍在上半年的最後幾天回訪台灣,堅持推動雙方兩岸事務負責人互訪常態化,顯然是對兩岸繼續挺進深水區具有堅定信心。 第二次「張王會」針對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達成共識,文章就此指出,不管是雙方兩岸事務負責人互訪常態化,還是兩岸互設辦事機構制度化,都意味著兩岸接觸將更加頻繁,大陸方面將更直接、更深入地接觸台灣各界,而啟動政治對話或談判的各種阻力可望逐漸化解。 對於張志軍此訪最後一天由於受到一些「台獨」分子干擾而改變行程,島內主要媒體均表示遺憾,同時紛紛刊文呼籲各界應該認真反思待客之道,好好學習如何「聆聽對方」。 《聯合報》在其社論中指出,喧騰衝撞不是自由,抗議叫囂未必等於民主,少數暴力更難美其名多元。聯想到論述發達聽力退化的台式民主,「聆聽對方、理解差異」應是台灣朝野、特別是綠營及其支持者面對兩岸問題時的重要思考。 《旺報》「觀點」欄目亦刊文指出,面對希望多聽台灣各種聲音的大陸人士,我們應歡迎並以禮相待。台灣最美的風景,不要只把門關起來自己欣賞。 ☆ 2014年5月7日 習近平會見宋楚瑜 提出對台政策四不原則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7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一行。習近平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順應歷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選擇。只要我們都從「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出發,將心比心,以誠相待,就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習近平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穩定,經得起風浪考驗。兩岸關係風風雨雨幾十年,總體趨勢是向前發展的,這是歷史的必然。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追求,兩岸共享其利、同受其惠。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台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我們真誠希望台灣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台灣同胞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 習近平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任重道遠,需要加深兩岸同胞相互信任。同胞有了互信,很多難題就容易找到解決辦法。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擴大兩岸社會各界各階層民眾的接觸面,面對面溝通,心與心交流,不斷增進理解,拉近心理距離。 習近平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景廣闊,應該繼續開拓進取。大陸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將為兩岸經濟合作帶來強勁動力和有利條件。經濟融合有利兩岸互利雙贏,任何時候都不應受到干擾。我們將深入了解台灣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照顧弱勢群體,使更多台灣民眾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受益。 習近平指出,兩岸青少年身上寄託著兩岸關係的未來。要多想些辦法,多創造些條件,讓他們多來往、多交流,感悟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感悟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以後能夠擔當起開拓兩岸關係前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會見中,習近平積極評價宋楚瑜和親民黨在推動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希望親民黨堅持一個中國立場,繼續反對「台獨」分裂圖謀,同台灣各界人士一道,堅定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不斷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 2014年3月4日 兩岸兩會第10次高層會談的意涵與成果 來源:東南網3月4日 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潘錫堂 在台北舉行的海協會與海基會第10次高層會談已落幕,雙方順利簽署了氣象和地震監測兩項合作協議,可為兩岸關係與人民福祉帶來積極意義。 首先,以《兩岸氣象合作協議》而言,台灣與大陸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緊臨相連,難以切割。例如每年颱風豪雨,每每造成兩岸農、漁業嚴重災情,人民生命財產的整體損失更是難以估計。若要減少天然災害,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落實事前防災準備工作。 在此之前,兩岸有關氣象的合作交流,雖已從學術研究成果互惠進步到氣象科學單位的合作參訪,但大多僅屬於學術研究,並無實質運用。《兩岸氣象合作協議》簽署後,雙方公開資訊的合作交換,已是兩岸氣象具體合作向前邁出重要的一大步。 其次,就《兩岸地震監測協議》來看,由於地震的發生快速而劇烈,唯有掌握有限的地震徵候,及時示警,方足以爭取關鍵的保命時間。此協議有助於將目前雙方有關地震資訊的交換與監測技術的交流,由學術研究範疇提升到實質運用的層次。 總體而言,此次簽署的兩項協議,可以使兩岸建立相關主管機關的合作機制,加強兩岸地震監測技術與氣象監測預報的交流合作,並分享地震及氣象資訊,使雙方獲得更多、更快、更正確的資料,強化兩岸對地震與災害性天氣的預警能力,以擴大人民生命安全與財產的保障。 再者,此次兩會又簽署2項協議,加起來總共已簽署21項協議。在5年多的時間內,舉行10次兩會高層會談,簽署21項協議,這個成果得來不易,不但受到兩岸人民的高度肯定,也得到世界的普遍讚賞,開創兩岸關係65年來的最佳時刻。 ECFA簽署後,大陸曾經希望兩岸能夠在文化教育領域,洽簽架構性的協議,但台灣卻擔心這些帶有頂層設計意涵的協議會產生鎖定或套牢的作用,因而冷處理。其實,雙方可從這些領域中篩選出一些議題,逐步充實兩岸交流互動或跨境治理的制度化機制。 在肯定兩會第10次高層會談成果之餘,我們不能不指出,避免雙重課稅、爭端解決機制、貨品貿易和兩會互設辦事機構這幾個進入協商的議題,都出現瓶頸,尚無法定案簽署,讓人擔心。而影響進度的因素之一,是服貿協議的卡關。只能期望「立法院」能夠正視時不我與的情勢,及早通過審查讓服貿協議趕快生效。 ☆ 2014年2月27日 兩岸兩會第十次高層會談順利舉行,兩會簽署「海峽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及「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議」,並確認後續協商議題 (來源:海峽交流基金會新聞稿,轉載) 兩岸兩會第十次高層會談今(27)日在圓山飯店舉行,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與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在今日下午簽署「海峽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及「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議」,並確認後續協商的6項議題。 林董事長指出,這次協商完成的「海峽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及「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議」,讓雙方業務主管機關在對等及互惠互利的原則下進行交流與合作,不僅讓雙方獲得更多、更快速的正確資料,同時讓業務執行人員更精確地掌握地震監測,更加瞭解天氣系統變化趨勢,尤其是極端及劇烈天氣與災害性地震,有助加強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雙方經濟發展。 林董事長表示,近6年來,兩會舉行9次會談,簽署19項協議,兩岸協商的豐碩成果為兩岸民眾帶來實益,也對於雙方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以及東亞區域安全,充分發揮了關鍵性的角色,並強調未來兩會應優先推展維護人民權益及兩岸交流有序互動的協商議題,以累積兩會制度化協商的豐碩成果。 有關第十一次會談的協商議題部分,雙方一致認為可以將「貨品貿易協議」、「爭端解決協議」、「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環境保護合作」、「飛航安全及適航標準合作」等6項議題納入第十一次會談的協商議題,任何一項達成共識,就可以簽署協議。兩會也就教育、文化、農漁業等領域交流合作議題,廣泛交換意見。 在今天的會談中,雙方在日前舉行第二次「兩岸協議成效與檢討會議」獲致基礎上,復針對兩會已簽署重點協議的執行情形,包括空運、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食品安全、醫藥衛生合作等協議。尤其對於臺灣社會高度關注的重大經濟犯的遣返、三聚氰胺等重大食品安全個案賠償問題,我方除再次表達輿論及民眾的關切,期盼大陸方面能儘速積極處理改善。在這次會談中我方也提出企盼在雙方的努力下,希望大陸旅客來臺轉機便利化,在近期內取得具體進展,儘速落實。 海基會表示,經由兩會與相關主管機關通力合作,本次正式會談圓滿完成,林董事長也感謝兩岸協商代表的辛勞。會談在今日結束,海協會協商代表團將於明(28)日返回北京。 ☆ 2014年2月18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强调,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民众,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指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 第一,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不论是几百年前跨越“黑水沟”到台湾“讨生活”,还是几十年前迁徙到台湾,广大台湾同胞都是我们的骨肉天亲。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两岸走近、同胞团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没有什么力量能把我们割裂开来。 第二,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两岸同胞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因为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特定的心态。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熨平心里创伤需要亲情,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真情,我们有耐心,但更有信心。亲情不仅能疗伤止痛、化解心结,而且能实现心灵契合。我们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也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 第三,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5年多来,两岸同胞共同选择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走向民族复兴、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要坚定信心,排除一切干扰,沿着这条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大家都不希望目前的好局面逆转。为此,两岸双方要巩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基础,深化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这个基础是两岸关系之锚。只要这个基础得到坚持,两岸关系前景就会越来越光明。如果这个基础被破坏,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前不久,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会面,达成积极共识,对推动两岸关系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至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 我们欢迎更多台湾同胞参与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行列中来,大家一起努力,出主意、想办法,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巩固和扩大两岸关系发展成果,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让广大台湾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都能更多享受到两岸关系发展带来的好处。我们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无论是谁,不管他以前有过什么主张,只要现在愿意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都欢迎。 第四,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让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早日成真。 习近平强调,我们是真心诚意对待台湾同胞的,愿意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只要是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办好,使广大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更多受益,让我们所有中国人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连战表示,2005年国共两党开展和解对话,进而两岸走向和平发展,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这是一条不应也不可逆转的正确道路。过去的一年里,无论是国共两党或两岸各界,在政治互信上都向前迈进了一步,包括主张各依法规用一个中国架构定位两岸关系,重申“九二共识”,强调“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等等。我们要共同珍惜、齐心巩固、合力深化,让两岸关系稳固前进,愈走愈远、愈走愈高。两岸文化同属中华文化,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原本就是一家人、一家亲。两岸更应以务实的心态,使台湾在两岸和平发展、中华民族再兴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且正面的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沪宁、栗战书,国务委员杨洁篪等参加会见。 ☆ 2014年2月15日 台灣輿論評王郁琦大陸行:兩岸互動開創新高度、新模式 台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王郁琦14日完成大陸訪問行程返回台北。台灣媒體對王郁琦此次大陸之行予以高度關注、積極報道,評價「張王會」開創了兩岸互動的新高度、新模式。 11日至14日,王郁琦應邀到江蘇、上海參訪,並與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舉行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正式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有關問題廣泛深入交換意見,並達成積極共識。 15日出版的《中國時報》、《聯合報》、《旺報》等台灣主流媒體在頭版等重要版面報道了王郁琦的大陸之行。《中國時報》報道指出,歷史性的「張王會」雖未簽署具體協議或書面共識,但這場快節奏的對話活動,反映兩岸政治形勢的快速變遷,並呈現兩岸高層互動新局。 《聯合報》發表文章表示,王郁琦的大陸行有具體也有象徵意義的突破。依照禮尚往來的規矩,王郁琦訪問大陸之後,張志軍也將緊接訪台。 台灣「中央社」對王郁琦在大陸的行程進行了跟蹤報道,在報道王郁琦與大陸學者座談的活動時,「中央社」引用與會學者的意見表示,王郁琦訪問大陸是兩岸關係的重大事件,是兩岸關係的一個里程碑。 《旺報》用6個版面報道了王郁琦大陸之行,回顧了兩岸關係正面發展的歷程,並援引專家的話說,從「張王會」可看到兩岸關係的一步步向前進,文章還對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即將訪問大陸給予正面期待。 ☆ 2014年1月19日 馬英九:日本政府參拜靖國神社如傷口撒鹽 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19日説,去年日本政府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如傷口撒鹽,顯然沒反省鄰國慰安婦遭迫害的悲慘歷史,令人遺憾。 馬英九是在社交網站上作上述表述的。他説,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結束69年,但戰火在慰安婦身上留下的傷痕沒消失,痛苦的記憶也還沒消逝。慰安婦的存在時時提醒亞洲各國,當時日軍犯下如此令人髮指的罪行。 此前,馬英九曾公開批評日本高層官員參拜靖國神社,稱「我們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對日本政府這種不顧鄰國歷史傷痛的行動,難以理解,何止失望而已」。 馬英九18日到台灣屏東縣探視了93歲的台籍慰安婦小桃阿嬤。他曾在2009年和2012年兩度探視。他表示,阿嬤身體不是很好,「著實讓我有點擔心」。 馬英九説,近年來台籍慰安婦相繼過世,當年開始關心慰安婦時還有近30人,現在只剩5人,小桃阿嬤是其中之一,且是唯一的獨居者。 1992年台灣婦女救援基金會通過發掘史料證明台灣慰安婦的存在。隨後,基金會設立申訴專線,陸續有台籍慰安婦站出來控訴日本政府,要求道歉及賠償。 馬英九説,最難接受的是去年12月日本政府還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如在傷口撒鹽,顯然沒任何一點反省鄰國慰安婦遭迫害的悲慘歷史,「我替阿嬤們感到極度不平,日本政府的行為實在是令人遺憾」。 馬英九表示,17年前開始為慰安婦發聲,台北市長任內也協助阿嬤們到日本打官司,雖不幸敗訴,但社會關心阿嬤們的努力至今從沒停止過。馬英九囑咐基金會,天暖時邀請台灣僅剩的5名慰安婦到自己的辦公樓裏用餐。 ☆ 2013年12月27日 凍結台獨黨綱 柯建銘:為2016重返執政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昨天舉行最后一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擔任主持人的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突然拋出「凍結台獨黨綱」主張,但遭多人反對,最后未有決議。 據轉述,昨天會議進行到一半,柯建銘突然發放「新世界觀下的民進黨兩岸政策」書面意見,直指「台獨黨綱是民、共雙方往來的障礙」,柯並注明此文僅代表他的個人意見。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拋出「凍結台獨黨綱」的想法,引發民進黨內熱烈討論。柯建銘說,凍結台獨黨綱是務實的調整,目的就是為了能讓民進黨在2016重返執政,要掃除選民對民進黨的刻板印象。不過柯建銘也說,堅持台灣主體性的核心價值不會改變,支持民進黨的人都會了解。 柯建銘說,他會拋出「凍結台獨黨綱」的想法,就是著眼2016民進黨要重返執政,民進黨必須展現處理兩岸事務的能力,不能沒有話語權,要掃除台灣人民對民進黨的刻板印象。 不過柯建銘也強調,民進黨堅持台灣主體性的核心價值不會改變,他相信支持者都能了解。 而對於黨內出現的批評聲浪,柯建銘說,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說要建設台灣不搞台獨,前主席蔡英文也說兩岸要求和平共同發展,其實大家的想法都一致。 ☆ 2013年12月26日 馬英九:將爭取明年在北京與習近平會晤 台灣領導人馬英九接受《亞洲周刊》專訪時首度公開表示,將爭取在明年秋天前赴北京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推動兩岸關係的突破,創造歷史。 馬英九在訪問中高度讚揚APEC的彈性,最適合兩岸領導人的會晤。他說,APEC不是專門與大陸接觸,雙方的壓力都較小,而且稱呼都是領導人,所以很多事情都可以順便進行。馬英九強調,不管APEC在哪裡舉行,如果能去,他都願意去。 但他指出,兩岸如果簽署和平協議,台灣需要公投獲民意授權。今年八月,馬英九也承認有意參加印尼APEC峰會,但稱今年親自出席的條件還不夠。對於兩岸領袖在APEC會面,較早時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曾經表示,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需要藉助國際會議場合。 ☆ 2013年12月8日 臺灣工黨主席鄭昭明:中國跨入強國之林是毛澤東打的基礎 12月1日在臺灣,2日、3日赴河南滎陽,4日去河南鄭州,5日回廈門,6日赴泉州,7日到漳州……這是臺灣工黨主席鄭昭明這幾天的行程表,年已七旬的他自嘲現在成了“跳蚤”,在兩岸各個城市之間跳來跳去。5日晚,他剛下飛機就接受了導報記者的專訪,並透露,時值毛澤東主席誕辰120周年之際,他將與福建省有關單位合辦紀念活動;明年海峽論壇期間,海峽百姓論壇將在臺南舉行,他目前已著手籌備。 談“登陸” 這是他的258次大陸之行 坐在導報記者面前的鄭昭明,雖然歷經幾天的旅途顛簸,精神依然矍鑠,他自豪地拿出名片發給大家,“這是我的新名片,上面照片很有紀念意義哦,這是我今年參加人民大會堂國慶酒會時拍的”。 1991年,當兩岸關系還很緊張時,鄭昭明就組團“登陸”了,他也成為首個到大陸參訪的臺灣政黨領袖。此後,“登陸”對他來說便“一發不可收拾”,“這已是我第258次來大陸了”。他告訴導報記者,特別是最近幾年,兩岸“大三通”了,往來非常方便,“我超過65歲了,機票也是半價,很便宜”,鄭昭明現在每年約一半時間是在大陸度過。 十多年來,大陸舉行國慶閱兵或酒會,幾乎都會邀請鄭昭明。今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日,福建省有關部門也將與臺灣工黨合辦紀念活動,舉行書畫展。“我還打算把這個展覽辦到臺灣去。”他說,很多人不解,你一個臺灣人為何要辦這類活動,“我說,現在都什麽年代了,況且我們不是為宣傳共產黨怎麽打敗國民黨的,只是單純為毛主席‘祝壽’而已”。 鄭昭明說,現在中國跨入強國之林,一步步踐行“中國夢”,是毛主席打下的基礎,“民國時軍閥混戰,國家哪有精力搞建設。是毛主席真正統一了大陸,僅憑這一點,他就很了不起”。鄭昭明透露,臺灣辦展部分,他正在申請,期待島內有關部門有包容的胸襟。若順利的話,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舉行。 吐秘辛在高雄辦海峽百姓論壇遭刁難 鄭昭明祖籍漳州龍海,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臺灣兩岸關系促進會理事長,這個民間組織這兩年因參與主辦海峽百姓論壇,而為閩臺基層民眾所熟悉。令他欣慰的是,經兩岸人士的努力,這個論壇的層級越來越高,也得到中央領導的關懷。 談到去年在高雄舉辦的第四屆海峽百姓論壇,鄭昭明也向導報記者吐露了其中的曲折和無奈。作為海峽論壇的配套活動,海峽百姓論壇為兩岸宗親交流搭建了平臺,鄭昭明在籌備時,將論壇名定為“第四屆海峽論壇·海峽百姓論壇”,並制作了看板、宣傳冊、條幅等。不過,這引發了臺灣有關部門的“關切”,“他們告訴我,你辦這個論壇可以,但要把‘海峽論壇’四個字抹去,否則就不允許辦”,鄭昭明表示,臺灣當局就是不想讓百姓論壇和在福建舉辦的海峽論壇扯上關系。 眼看著海峽百姓論壇召開日期一天天臨近,而邀請函都發出去了,如果取消蠻可惜的,鄭昭明只好做出妥協,“對那些宣傳資料,我只好找人重新印刷,或用膠帶將‘海峽論壇’遮住。哎,真是浪費財力、人力”。不過,讓他欣慰的是,海峽百姓論壇取得圓滿成功,通過族譜對接,不少鄉親在對岸找到了本家。 海峽百姓論壇明年又回到臺灣舉行,鄭昭明現在已著手籌備了。“第六屆是在我的家鄉臺南舉行,那可是個深綠大本營,我還是有點壓力。”不過他相信,絕大多數臺南民眾應是支持兩岸宗親交流的,畢竟他們也都是大陸渡海過來的;他也期待,到時候臺灣有關部門能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讓百姓論壇順利舉行。 ☆ 2013年12月3日 海協會會長陳德銘盤點臺灣之行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德銘2013年12月2日在臺北表示,這次率團來臺參訪,從南到北,收獲很大。 當晚,陳德銘與臺灣媒體負責人及大陸媒體在臺駐點記者茶敘。他表示,此次訪臺,重點考察了多個經濟自由示範區,走訪了部分知名企業,有助兩岸的對口交接和企業間的戰略合作;看望了一批老朋友,結識了一批新朋友;與海基會進行了業務交流,雙方同意加緊推進ECFA後續協商。 陳德銘認為,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全球經濟發展情勢,臺灣與大陸各具優勢,加強經濟合作、互惠互利是最好的一條路。 陳德銘特別提及,11月30日晚,他去逛臺北誠品書店,在幾個樓層均被人認出,臺灣民眾的熱情、禮貌、文明,讓他很感動。 此次來訪,行程滿檔。陳德銘透露,他有幾個遺憾,包括未能去媽祖廟看看,未能遊覽一些知名景點,未能去佛光山拜訪星雲大師等。 陳德銘還回答了多位臺媒負責人的提問,一一作答,他希望明年除了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文化、教育等方面,雙方也可談起來。 陳德銘指出,就他的個人經歷和現在的工作而言,他很感恩,感恩臺灣人民、臺灣企業。他並形容,臺灣是一本厚厚的書,他剛剛讀了一、二頁,還要繼續學習,望大家給予指教 ☆ 2013年11月26日 海基會林中森董事長會見海協會陳德銘會長及「海協會經貿交流團」致詞內容 海峽交流基金會新聞稿(轉載) 尊敬的海協會陳會長、鄭常務副會長、「海協會經貿交流團」的各位貴賓、本會高副董事長、張副董事長、所有主管同仁、媒體朋友、大家晚安、大家晚上好! 首先,非常高興與海基會同仁,在海基會大樓歡迎陳會長以及交流團一行到海基會參訪。這是陳會長擔任會長後,第一次率團到台灣、到海基會參訪。我們要表示誠摯歡迎。這次陳會長來訪,象徵兩岸關係承先啟後、開創新局,兩會交流更加順暢、合作更為密切。 陳會長是工商管理學博士,早期曾在基層農村插隊勞動,親身體驗農民、勞工的生活作息。到政府服務後,先後在江蘇省擔任過副秘書長、蘇州市長、市委書記,也擔任過陝西省委副書記、省長,對台商非常關懷,提供很多協助,我要利用這機會,代表台商朋友對會長的照顧表示由衷感謝。 後來會長到中央擔任發改委副主任、商務部長,對國際經濟情勢、兩岸經濟發展都有深刻體驗。我跟陳會長今年六月在上海會面前,已透過許多共同朋友相互致意,非常期待兩會能加強緊密合作,共同為兩岸合作和平發展精進。我們在上海會面可以說是一見如故,之後我到大陸多次參訪,都得到會長跟陸方多次協助,今天我要一併表示感謝。 陳會長的能力、學識、經歷、風範,對國際、兩岸經貿的專業素養,我相信海協會在陳會長的領導下,一定能為兩岸和平發展、兩岸人民福祉做出更大貢獻。今天我們除了表示歡迎,也要特別對兩會團隊長期合作,為兩岸和平穩定、繁榮發展所做貢獻,表示感謝。 現在是60多年來最佳的兩岸關係,自2008年恢復制度性協商以來,兩會舉行9次會談、簽署19項協議,為兩岸合作、交流、發展開創新局,共創互利雙贏,為兩岸人民締造很大福祉。這樣的突破性改善,讓兩岸都有很大發展,大陸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全球第一、輸出全球第一、輸入全球第二、吸收外資全球第二,現在是全球最大的工廠,也是最重要的市場。台灣在經濟發展方面也得到很高評價,今年WEF的全球競爭力評比,台灣是全球第12, IMD的評比台灣是全球第11,政府效能第8、企業效能第10,美國BERI則評定台灣是全球最沒有投資風險的三個經濟體之一,歡迎大陸企業多到台灣投資。 台灣是多元社會,陳會長今天到機場,與12年前來時,應該會有不同體會。兩岸關係發展會有不同聲音、不同意見,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當政府聽到全部的聲音,充分了解民意後,會做正確的決策。決策形成後,人民也會做有智慧的評斷跟選擇。在兩岸關係的選擇上,人民在2008年、2012年都做了選擇,選擇兩岸要和平發展而不是衝突對立,選擇互利雙贏而不是相互抵銷。 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兩會與兩岸人民、政府都要發揮更大智慧,以同理心相互包容,互釋善意,累積互信,增強共識,為兩岸人民福祉,繼續朝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的方向不斷精進。 未來兩岸兩會的工作重點,首先,在上海第九次會談已簽署的服貿協議,兩岸要各自完成法定程序。台灣這邊已送入立法院,預計要舉辦20場公聽會,目前已舉辦15場,還有5場要陸續辦理,政府也舉辦幾百場的說明會,要讓大家消除疑慮、讓大家多了解。在各方面充分說明、溝通後,人民一定會消除疑慮,立法院很快能做成對人民最有利的決定。 第二,第十次會談我們已決定下次協商的6個議題,包括ECFA後續的貨品貿易、爭端解決,目前都在緊鑼密鼓協商當中;避免重覆課稅與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也在協商溝通中,快要到可以簽署協議的程度;還有兩岸氣象合作、地震監測合作,對兩岸的人民福祉與防災都有幫助。這6個議題沒有因服貿的審議受到影響,兩會都有共同目標,趕快協商完畢,希望第十次會談能很快進行。 在上海會談時,兩會還有一項重要決定,就是針對已簽署的19項協議要如何落實、讓兩岸人民能享受更大福祉,兩會將會舉行協議檢討會議,使成果能更加發揮落實。目前兩岸都在整理、推動之中,針對每一項協議執行成果,陸委會都會上網公布,每個月更新資料,希望協議落實檢視的會議能趕快舉行。 我們還要感謝海協會,共同發表解決金門用水的共同意見,感謝陳會長、鄭副會長的積極推動。目前福建、金門已經共同召開過工作會議,有些技術性的問題正在解決,希望很快落實推動。 有關兩岸擴大深化交流領域,還有環保、教育、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合作,雙方有共識,只要對兩岸人民有利,隨時達成共識,隨時可以簽署協議,有很多議題正在業務推動中。 我們還要推動兩岸產業交流合作,輔導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雙向投資,共同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希望將來能共訂產業標準、共創國際品牌、共同掌握全球通路、共同引領全球發展,讓全球刮目相看。 這次陳會長來訪時間非常緊迫,八天七夜安排了許多參訪點,今天從桃園過來,已經看了航空城、台北港與有關企業,明天開始會搭高鐵到南部,從屏東、高雄、台南、嘉義、台中、新竹、新北,最後再回到台北。陳會長將會參訪許多台灣特色企業,包括港務、精緻農業、光電產業、資訊產業等,這些都是台灣產業發展的精華,我相信這次參訪後,兩岸一定能推動強強合作、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相互提升,我們非常期待在參訪過程中,陳會長能體會台灣一般民眾的忠厚、善良、勤儉、樸實、熱誠、好客、誠信、正直、孝順、慈悲、包容、理性溫和、富而好禮的特質,也能嚐嚐台灣北中南各種佳餚美食、甜美蔬果。祝這次經貿交流團的所有行程能順利圓滿、平安吉祥、幸福美滿、順利成功,謝謝。 ☆ 2013年11月12日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12日在華盛頓,出席美中政策基金會晚宴,他因對兩岸關係的貢獻,獲頒終身成就獎 演說稿 : 盼兩岸維護九二共識, 兩岸中國人為命運共同體 主席、各位貴賓、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謝謝各位的熱誠歡迎,也特別要感謝主席的介紹。此次受邀參加中美政策基金 會在華府所舉辦的盛大晚宴,備感榮幸。中美政策基金會對於促進中美間相互瞭解, 貢獻良多。 貴會創建於1995年,當年中美之間存有許多誤解,我特別注意到貴會創立之宗 旨就是為了降低中美間雙方的誤會、進而協助改善中美兩國關係。十年後,也就是 2005年,本人有幸至中國大陸進行和平之旅,其目的就是要扭轉日益惡化的兩岸關 係,並期望能在台北-北京-華府三邊關係改善上,略盡棉薄。 因此,今天容我首先說明2005年當時兩岸關係的狀況以及後來本人為什麼會到 中國大陸從事和平之旅。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台後,推出一系列激進政策,包 括“國家正名”、“制憲”、以台灣名義推動“入聯公投”及“一邊一國”等。 簡而言之,陳水扁政府的做法等於在推動法理台獨。兩岸關係因此被推向危險 邊緣。2005年3月,中國大陸公佈“反分裂國家法”,表示如果台灣在法理上宣佈台 獨則中共不排除採取非和平手段對付。 當時國民黨為在野黨,而我也正好擔任國民黨主席。當時我們認為是國民黨該 採取行動、降低兩岸緊張情勢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國民黨要讓世界其它國家瞭解台 灣內部仍然還有溫和、理性的聲音。事實上,這溫和理性的聲音正代表了大多數台 灣人民的心聲。 因此,2005年4月26日,我毅然決然接受當時大陸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邀請, 到中國大陸進行“破冰之旅”。當時兩岸分離已一甲子,這是六十年來國共領導人 首次會面。國民黨致力確保穩定及雙贏的兩岸關係。我們致力於為中華民族走向一 個通往繁榮的道路。 今晚本人能獲邀受獎,深感榮幸。本人認為,胡總書記也應同享此一榮譽。由 於他的決心、宏觀的視野與毅力,才能使我的和平之旅得以成行。 “和平之旅”進行約一個多星期。時間雖短,但意義卻深遠。在本人與胡總書 記會面之前,我曾到北大演講。我對北大學生說此次和平之旅的目的在於確保兩岸 和平,使兩岸關係達到雙贏。我的目標在於確保兩岸人民生活安康並致力推動持久 和平。本人相信歷史潮流無法逆轉,關鍵則在於海峽兩岸民意之所向,其將帶領中 華民族走向美好的未來。我告訴北大學生海峽兩岸民意之所向將確保兩岸走向和平、 共榮之路。兩岸和平道路雖然漫長並且耗時,但不可逆,我們要有勇氣堅持下去。 在北大演講時,我問學生:“中國的未來在哪裡?”以及“中國的未來要走什 麼樣的路?”我告訴北大學生未來之路必將是顛頗之路。過去我們曾經錯失許多機 會,並浪費許多時間。我告訴學生們過去我們曾經歷許多痛苦與不幸。我告訴學生 你們的責任就是為中國人民找出一條道路並致力避免以前的戰爭與流血再度發生。 我的大陸“和平之旅”曾受到部分人士質疑,他們問我這樣的勇氣從何而來? 我告訴北大學生我之所以有勇氣從事“和平之旅”乃因我順應歷史潮流,順應所有 人民之意嚮。 當時個人堅信將來歷史一定會給“和平之旅”一個公斷。我從事“和平之旅” 的信念建立在一個事實上,也就是人民對兩岸關係的期盼:兩岸和平、破除兩岸僵 局、終止兩岸衝突與持續對話以達成兩岸和解與和平。 我在北大的演講結束後,隨即與胡總書記見面。國共雙方會後達成五點和平遠 景共識。第一、在認同九二共識基礎上,促進兩岸復談,及促進兩岸民眾共同福祉。 第二、促進終止敵對,達成和平協議。第三、促進兩岸全面經貿交流,建立兩岸經 濟合作機制。第四、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第五、建立兩 黨定期溝通平台。 這五項和平遠景共識替兩岸合作交流打下了基礎工作。2008年5月,國民黨重返 執政後,兩岸在文化、觀光、旅遊、貿易、農業及教育等各方面交流都有了顯著的 進展。兩岸交流大躍進,在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因其不僅降低了兩岸長久以 來的敵意與衝突,兩岸更進一步攜手合作,達成雙贏局面。2010年兩岸更簽訂了前 所未有的經濟合作協議。簡而言之,五項和平願景共識為台海帶來了和平發展的契 機。 今年二月,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先生的邀請下,我再度訪問北京。在和習 總書記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面時,本人提出關於兩岸關係發展的四大議題, 也就是“一個中國、兩岸和平、互利融合、振興中華”等原則。 本人進一步對習總書記表示,兩岸關係已進入另一重要階段,期望海峽兩岸能 共同建立一個具備平衡、對等及有效的政治架構,以解決兩岸問題。我告訴習總書 記海峽兩岸在各自法律架構下同樣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根據我們的“憲法”, 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在此原則下,兩岸關係係建立在“一個中國架構”的基 礎上,而非國與國關係上。接著我對習總書記表示:“九二共識”為兩岸政治互信 基礎,而必須共同維護。 我也告訴習總書記,在當前特殊情況下,兩岸對“一個中國”各有不同表述, 但雙方完全可以在“九二共識”及“反台獨”基礎上“求一中架構之同,存一中涵 義之異”,先求同存異,擱置爭議,以待未來發展更有意義、更具建設性的兩岸關 係。本人表示,海峽兩岸應結束敵對並逐漸化解爭議。習總書記與本人一致認為兩 岸中國人為一命運共同體。 在兩岸關係上,美國長期鼓勵並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美國政府領導人在不 同場合上不斷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僅符合兩岸人民利益,更符合亞洲與全世界 的利益。 另一方面,美國與中國大陸不僅維持外交關係,也維持戰略夥伴關係。在台北、 華府、北京三邊關係中,也就是台北-華府、華府-北京及台北-北京,這三個雙 邊關係亦相當緊密與穩定。此等穩定的三個雙邊關係對於兩岸關係和平持續發展扮 演相當重要的作用。 換言之,兩岸致力和平發展之時,代表兩岸新的開始。昔日兩岸,不管是熱戰、 冷戰或衝突,都已結束。兩岸和平發展將使兩岸關係建立在互信、良性互動、存異 求同、務實及積極進取的基礎上。在此等關係下,和平將取代戰爭、競爭將取代對 抗,更重要的是,合作將取代衝突。 總之,我相信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永續和平發展的世界,而中華民族也將繼續 和平發展的道路。 謝謝各位。 ☆ 2013年10月20日 大陸內地30所中學引進臺灣國學教材 教育部表示支持 日前,關於中國臺灣地區的國學和傳統文化教材進入大陸30所中學試點推廣的消息引發廣泛關註。 在最近一次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對《法制晚報》記者表示,受教材內容、教育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這套名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臺灣必選課教材,在部分試點學校中,作為課余讀物,教育部持贊同和支持態度。 不過,續梅也表示,中學必修課和選修課教材遴選有完善的程序,而目前這套臺灣國學教材還並未成為大陸中學的必修課和選修課教材。 媒體報道 30所中學引進臺灣國學教材 日前,臺灣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首次進入大陸30所中學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註。 記者了解到,這套教材是由中華書局引進,今年秋季在全國多個省份的30所中學進行試點推廣。 據媒體報道,這30所中學中,包括鄭州五中、復旦附中等學校。 據了解,《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臺灣地區使用了近60年的傳統文化教材。從1954年開始,臺灣地區高中課程中一直安排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屬於必修科目。 此次中華書局引進版教材與原教材內容、體例基本一致,分上下冊、22個單元,上冊為“《論語》選讀”,下冊為“《孟子》選讀”與“《學庸》選讀”。 使用情況 不同學校推廣情況不同 記者了解到,受教材內容、教學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這套教材目前在試點中學的推廣使用情況也有所不同。據上海媒體報道,復旦附中從今年9月開始,在其高一和高二的兩個文科班(共計72人)使用該教材。 據鄭州媒體報道稱,鄭州五中使用該套教材的為該校北師大實驗班,而且每周只抽出1個課時來由老師講解此套教材。 而這套教材在北京,也只是一家民辦中學在使用,此前所稱的幾所北京試點學校,並未在這個學期使用。 教育部回應 表示贊同和支持但並未成為教材 對於臺灣國學教材進入大陸中學試點一事,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日前表示,從目前了解的情況看,臺灣國學教材被部分學校引入後,大多是作為師生的課余讀物。對於兩岸傳統文化教材交流,教育部持贊同和支持的態度。 不過,續梅也表示,教材的遴選和審訂以及最終的使用有完善的程序,目前這套教材並未作為大陸中學必修課以及選修課的教材使用。 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會員李鵬飛表示,國學教材引入部分學校,將會在文化上造成很大碰撞。 李鵬飛認為,從概念的角度分析,國學的根本應該是漢字學。在充分了解漢字本義的基礎上,對國學中的經典典籍、文集等進行深刻的分析,使人能夠更直觀、深刻地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內涵。 國學作為一個宏大的概念,還包含著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教育,這些經典文化的灌輸需要從小做起。所謂“文以載道”的意義,在於對兒童進行基礎教育時,就應當對古典文學裏的文字進行更加科學、直觀地講述,一方面能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學習並記住漢字,也更能理解漢字的精髓。 重視國學可以幫助年輕一代培養更好的修養。他還提到,在現代社會中,拼音文字對傳統意義上的漢字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對國學的進一步宣傳的基礎上,需要通過對漢字的深刻體會,來實現一個沈靜內心的過程。 ☆ 2013年10月20日 國民黨高層:兩岸互設辦事機構 談判過程具政治性 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高輝19日說,兩岸互設辦事機構,談判過程屬政治性談判;談完後,設立的機構屬中性,不具政治性。 兩岸互設辦事機構,馬英九18日表示,這個機構中性,只處理事務性、服務性工作,不具政治意涵。兩岸洽簽互設辦事機構的“協議”,這個“議題”是政治性的。 高輝受訪時說,兩岸互設辦事機構,設立目的是臺商相當多,希望在臺商聚集的地方設辦事機構。這是經濟上需要,有設立必要性。 高輝表示,“兩岸坐下來談的同時,其實就已是在進行政治性協商”。兩岸談及的議題,涉及高度政治敏感性,包括機構名稱、掛牌、要不要掛旗幟等議題,“談判的過程,本身就是政治性談判”。不過,他指出,談判完成後,設立的辦事機構,為海峽交流基金會派駐辦事機構,屬中性,不具政治性質。 ☆ 2013年10月18日 晉江流域山美水庫水質佳 輸送金門兩岸共飲一江水 自8月29日兩岸通水工作商談確認晉江向金門供水方案以來,雙方授權部門及業主單位圍繞供水規模、水質標準及建設運營模式等,進入實質商談階段。16日至17日,金門縣副縣長吳友欽帶領中視、《聯合報》等9家臺灣媒體,赴泉州考察供水水源、水質情況。福建好山好水引來熱贊,他們期盼盡早通水。 據悉,金門供水水源來自晉江流域,上遊由山美水庫調節,再由金雞水閘引水至龍湖,並經龍湖取水泵站,從金井鎮丙洲附近入海,通過海底管道輸送至金門田埔水庫,輸水線路總長25公裏。 山美水庫庫容6.55億立方米,四周山巒蔥翠、碧波蕩漾。望著如畫美景,吳友欽不禁贊嘆:“泉州山美水好,感謝有這麽好的水源提供金門民生所需。”《金門日報》記者張建騰說,金門水源不足、水質不佳,對水的需求十分迫切,當地百姓一直期盼兩岸早日通水,不僅能有水用,還能有好水用。 如何保障供水水質,把晉江優質水輸送到金門去? 為保證用水安全,泉州市堅持做好水源地保護工作,山美水庫、金雞水閘設有水質自動檢測站,水質檢測部門還定期抽檢;龍湖周邊屬於一級水源保護區,沿岸設有截汙設施,水質基本達到Ⅱ類標準,屬於優質水源。晉江市水利局總工劉地強表示,泉州正加緊打通從金雞水閘至龍湖的第二引水通道,預計明年6月實現全程全封閉輸水,保障向金門供水的水質。 “目前,閩臺雙方已就供水水質標準達成共識,所供水質需達到地表水國標Ⅲ類以上標準。”供水業主單位、省供水有限公司董事長朱金良說,向金門供水不僅水質安全,水量同樣有保障。 據介紹,金雞水閘引水至龍湖供水規模達38萬噸/日,目前向晉江龍湖、金井、深滬、英林4個鄉鎮供水僅20萬噸/日,而金門供水線路設計供水規模為3.4萬噸/日,僅占龍湖供水能力的9%。“因此,晉江水源無論水質還是水量都能滿足雙方民眾用水需求。”朱金良說,金門供水工程建設運營模式確定後,雙方將簽訂合同,進入實施運作階段。 從山美水庫到金雞水閘,再到龍湖入海口,一路山清水秀,給臺灣媒體留下深刻印象。他們說,兩岸“三通”之後再通水,共飲一江清流,彼此關系會更加密切。 “目前,金門已開始著手陸上管網、蓄水池的設計和發包,為兩岸通水做準備。”吳友欽說,金門常住人口約6萬人,水是民生必需品,而高粱酒和觀光旅遊是當地支柱產業,通水後金門還可以大力發展兩大產業,實現發展願景。 ☆ 2013年10月18日 海峽兩岸農展會購銷兩旺 臺農著手深耕大陸 2013海峽兩岸(昆山)農產品展示展銷會18日拉開序幕,來自寶島臺灣,以及大陸的千余種優質農副產品齊亮相,而且“價廉物美”,掀起“嘗鮮客們”一陣陣搶購潮。 今年的展會上來自臺灣農會、漁會及有關企業的近百人參展,並設立65個展位,占據半壁江山。鳳梨、蜜柚等臺灣特色水果,及臺灣茶葉、海產品、太陽餅等深加工農副漁產品,從休閑食品到護膚保健品都有涉及,深受市民喜愛。為吸引人氣,現場烹制、試吃體驗,各亮奇招,但凡吆喝著“健康、養顏”字眼的,更是能迅速抓住市民眼球。 臺灣漁產運銷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清華興嘆,農展會一年比一年熱鬧,產品一年比一年精致。透過農展會,不僅為臺農帶來收益,兩岸農業也能取長補短,實現更好的互利合作。 據其透露,兩岸漁農業的合作日益緊密,產銷兩旺。在大陸臺商集聚的昆山,每年約有30萬噸大閘蟹通過臺灣漁產運銷發展協會銷往臺灣,與此同時,30萬噸臺灣魚類產品也在源源不斷銷往昆山及大陸其它地區。 但銷售通路對於普通臺農而言,目前仍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希望通過展會尋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臺農們紛紛表露初衷,“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扶持;適度再降低關稅;ECFA早收計劃‘零關稅’名單之外的農產品早日‘入列’。” 曾摸著石頭過河的臺灣鯛養殖戶林永青說,“大陸市場大,臺灣產品到大陸是必走之路,但臺農對大陸的營銷流程並不了解,而每次參加各類展會,通過物流空運,對成本、品質保證都有很大壓力”,所以五年前他索性選擇直接落戶大陸。如今坐擁1300畝的農業基地,在北京、哈爾濱等地都有代理商,他的臺灣鯛不僅向各式餐館配送,還走進了超市和菜場。 “大陸地大物博,水質、環境、資源等都很適合漁產發展,不僅能擴大銷售,還有利於提高產品品質”。如今他正籌劃發展漁業循環農業,“從種植、養殖到畜牧,實現自給自足的有機農業,簡化不可控外來風險。明年準備建檢測中心,方便把水產品輸送到日本等國外去”。 高雄市農會總幹事蕭漢俊表示,臺灣土地資源有限,越來越多的臺農把技術和資本一並向大陸轉移,把這裏當基地,然後往海外銷。兩岸農業應加快腳步,加強交流合作,聯手打造首屈一指的中國現代農業。 ☆ 2013年10月15日 2013海峽兩岸教育論壇在京開幕 14日上午9時,以“追求卓越 發展共贏”為主題的2013海峽兩岸教育論壇在北京開幕。活動由北京市臺辦、北京市教委以及北京科技大學聯合主辦,約150名來自臺北科技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東海大學等15所臺灣高校和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9所北京高校的師生共同參與。 開幕式上,北京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羅維東教授代表主辦單位向與會代表致辭。針對本屆論壇主題,他表示,探尋每個學校的共同點,就是追求卓越,而實現目的最有效的途徑在於“在探索中尋求發展,在合作中爭取共贏”。作為與臺灣高校有著多年交流經驗的教育工作者,羅維東說,海峽兩岸校際之間因為地緣近、事緣親、文緣深的關系,有著更大的合作機緣。 論壇中,宜蘭大學校長趙涵捷的發言回應了羅維東。趙涵捷說,兩岸的高等教育加強交流與合作是非常必要的,他希望兩邊能夠交換經驗,不要走冤枉路:“我目前看到的臺灣高校的問題,或許未來大陸也會面臨相同的問題。可以從我們(臺灣高校)掙紮的過程裏面,(大陸)或許可以走捷徑,不用再走長遠漫長的辛苦路程”。在會上,趙涵捷做了主題為“由宜大經驗談海峽兩岸高等教育的現狀與展望”的報告。 朝陽科技大學與大陸高校開展合作已歷多年,在現階段岸,大學教育已從精英走向平民、大學功能多元化的情形下,高校應當如何作為成為該校參與本次論壇的關註點之一。校長鐘任琴認為,當前情形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承擔更艱巨的責任,怎麽樣培養出好的產品出來,應是論壇討論的重要核心價值之一,兩岸要共同努力,創造出人才培育的一片天地。他也希望借此次討論契機,為兩岸的人才教育貢獻一己之力。 本次論壇分主論壇和分論壇兩部分。在下午舉行的兩場分論壇中,兩岸與會代表就“新形勢下海峽兩岸教育的合作與發展”、“全球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大學在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角色與作用”等三項議題展開了討論。會後,論壇還安排與會臺灣師生將赴天安門、國家博物館和北京市規劃展覽館等實地參訪、訪問與會大陸高校。 自2007年以來,海峽兩岸教育論壇已經成功舉辦六屆,成功搭建起京臺兩地教育交流的平臺,成為兩地教育界最重要的交流活動。此次2013海峽兩岸教育論壇首次擴展到了高等教育領域,15所臺灣高校與9所大陸高校共同參與。參與高校的人員及數量之多,交流層次之高,為歷屆之最。 ☆ 2013年10月12日 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兩岸政治對話,直面“硬骨頭” 民間上場了 10月11日,上海東郊賓館,桂香浮動。100多位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參加了首屆兩岸和平論壇。 這是一場引人註目的學術研討。在“兩岸和平 共同發展”的主題下,論壇討論的兩岸政治關系、兩岸涉外事務、兩岸安全互信、兩岸和平架構四項議題,無不觸及當前兩岸關系中的敏感神經。 “只經不政”,無法持續 時光倒流15年,同樣在10月的上海。時任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時任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會晤後達成共識首項,便是“兩會決定進行包括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內容的對話”。 然而,10年間,兩會聯系中斷,自然談不上政治對話。2008年5月,兩岸兩會本著“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步驟重啟協商,取得積極成果,兩岸關系進入60年來最好的時期。 政治對話呼之欲出,但政治議題錯綜復雜。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本屆論壇上就坦承,非常珍惜今天的兩岸關系,曾害怕處理不好政治議題,會讓兩岸關系倒退。 政治議題因“難”而“緩”可以緩多久?作為嘉賓參加論壇開幕式的國臺辦主任張誌軍致辭時說,兩岸一些議題的協商,如共同打擊犯罪和司法互助事項,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的協商等,也涉及政治層面的問題。臺灣方面參與涉外活動等問題的處理,更是繞不開兩岸關系的政治因素。現實表明,在兩岸關系發展進程中,一些政治爭議盡管可以暫時擱置,但不可能完全和長期回避,“只經不政”的做法無法持續。 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俞新天認為,世界經濟發展變化,要求兩岸加快經濟合作步伐,但合作機制如何相銜接,“沒有政治基礎,大家有疑慮,做不成。” 東風徐來,應勢而動 政治議題確是不好啃的“硬骨頭”。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誌懷介紹,去年7月,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提出,鼓勵學術界就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相關議題及互信機制進行探討。 今年3月,張誌軍在兩岸關系研討會上呼籲,兩岸政治對話由民間開始是一條可行途徑。6月,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開口表示,對於民間的兩岸政治對話,“政府從未限制”。 事實上,春江水暖,兩岸民間早已躍躍欲試。去年12月“臺北會談”、今年6月“北京會談”主辦單位都是民間機構,都已正面切入兩岸政治議題。 10月,一個個鏡頭牽動兩岸目光——6日,在印尼巴厘島,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時表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10日,馬英九在演講時強調,“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系不是國際關系。” 巴厘島“習蕭會”也有一個插曲引人矚目——蕭萬長一句“你們聊聊,做個好朋友”,張誌軍與臺“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簡短寒暄。“主任”、“主委”相見歡,外界對兩岸領導人明年相會增加了想象。 11日,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在上海登場,陣容強大。大陸學界研究臺灣問題的精銳盡出;臺灣學界藍綠色彩兼具。主協辦單位全國臺灣研究會、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等14家學術機構和民間組織分別來自兩岸,其中“新臺灣國策智庫”是公認的綠色背景。有綠色學術機構到大陸協辦論壇,是海峽兩岸的第一次。 高度期許,和平發展 “如此大規模、專門性的兩岸民間政治對話,在兩岸關系發展進程中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新開端。”論壇開幕式上,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成思危這樣評價。 是什麽力量將海峽兩岸“紅”、“藍”、“綠”聚集在一起?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介紹,臺灣不同黨派、不同色彩雖有不同意見,但是對於兩岸的和平,大家都願意來參與討論,共同直面兩岸政治難題。 論壇以和平為名。和平,無可爭議的名字、人人向往的目標。章念馳說,“雖然沒辦法與臺灣各種顏色取得共識,但和平發展是我們所有人的共識、最起碼的共識。” “和平”也是論壇討論、論壇紀要的高頻詞。臺北論壇基金會常務董事程建人,是臺灣涉外主管部門前負責人,他發言時說:“維護和平,這是百多年來中國人切身的感受。”“新臺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也表示,兩岸的和平穩定,不僅對於兩岸未來發展十分重要,對於東亞乃至全球來說,也十分重要。 在兩岸關系60年來最好的時期,也要居安思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嚴安林發言時提出,目前臺海兩岸之間的和平局面並不穩定,受到外在因素的深刻影響,和平政策是單向性的、非協議性的,是“脆弱的和平”。 中華兩岸經貿投資文化教育協會理事長張京育在主題演講時表示,對兩岸和平要有開闊性定義。和平,不只表示沒有戰爭、暴力,還包括和平解決爭端、和平友好、相互信任、樹立中華大家庭意識。從這定義看,兩岸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包容理性,直面分歧 首屆兩岸和平論壇除了主題演講、專題匯報,四項議題的討論都是閉門的。會後,記者們四處打探會場氣氛、討論內容,結果,大多回答是確有分歧,氣氛“很好”。 “有分歧是好事,關鍵是如何對待分歧。”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鄭劍是“兩岸安全互信”議題小組的主持人之一,他介紹,“本組對待分歧的態度都是建設性的,因而會場氣氛一是熱烈,腦力激蕩,討論的基調是解決問題,不是政治表態式的演戲;二是友善,互相尊重……”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邵宗海參與過多次兩岸研討活動,他認為,現在真是好多了,“20多年前,那是要拍桌子的,吃飯時,盤子都要跳起來。”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也表示,“紅”、“藍”、“綠”立場的兩岸人士很少有這種機會可以放開心胸,打破禁忌,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在正視分歧的基礎上尋求共識,是和平發展這一漫長過程中一個好的開始。 全程參加研討的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孫亞夫,則看到了論壇的另一面。他說,2008年以前的很長時間裏,“一個中國”在臺灣是被排斥的概念,在本屆論壇是可以討論的,而且現在尋求的是“怎麽講得更合理、更有包容性,讓雙方都能接受”,大家都來堅持、維護“一個中國”,這是一個積極的改變。 12日,經過兩天的討論,主協辦單位公布了一份長達2600多字的紀要。作為論壇的完美句號,第二屆論壇確定明年在臺灣召開。主協辦單位並研商組建論壇常設機構,邀請兩岸學者組成課題小組,開展共同研究。“我們走出了一小步,對兩岸關系是一大步。”章念馳由衷感嘆。 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發表《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紀要》。全文如下: “兩岸和平、共同發展”是兩岸人民追求富強、發展民主、促進文明、創造和諧與實現夢想的共同價值與信念,是以交流促進理解、以互信化解敵意的必由之途,也是當前及未來推進平等協商、加強制度建設、增進兩岸人民福祉的重要基石。 開放、交流、改革、進步已是兩岸共同趨勢。進入二十一世紀,盡管經歷周折,兩岸關系以協商取代對抗、以合作創造雙贏已是兩岸各界共同願望。2008年6月初,兩岸兩會就“九二共識”致函後恢復協商。當前,兩岸協商取得成果,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得到兩岸主流民意認同,亦為國際社會普遍肯定。如何建構穩定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續創和平發展新局,已是兩岸關系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 展望未來,兩岸關系發展仍面臨諸多阻礙與難題亟待克服和解決。有鑒於兩岸政治議題協商目前尚難開啟,論壇主辦、協辦單位認為,有必要先由兩岸民間就相關問題進行交流研討。論壇之創設,旨在構建兩岸民間政治對話之平臺,以助兩岸智庫、學者和各界人士交流溝通,提供真知灼見,共同探求務實破解難題之道。 基於以上認識,全國臺灣研究會、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等14家兩岸民間團體和學術機構,於2013年10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舉辦首屆兩岸和平論壇。論壇以“兩岸和平、共同發展”為主題,反映了兩岸人民的共同期許,亦為論壇主辦、協辦單位所致力之願景。兩岸120多位學者和有關人士出席論壇,圍繞論壇所設兩岸政治關系、兩岸涉外事務、兩岸安全互信、兩岸和平架構四項議題,深入交流研討,坦誠交換意見,獲致積極成果。論壇主辦、協辦單位在此誠表衷心感謝。 本屆論壇多元並陳、集思廣益,除有論文與研討評論、發言可供參考外,綜合參酌各方意見,我們願表達以下看法和建議。 一、對論壇研討若幹問題的認知 1、為建構穩定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兩岸應繼續共同商議,並逐步形成對當前雙方政治關系的諒解或共識。 2、厘清兩岸關系的性質、定位,事關和平發展的基礎和前景。面對兩岸關系存在未解之政治對立問題,應基於各自現行規定,尋求雙方可接受的框架,處理政治爭議,促進和平發展。 3、打破兩岸政治僵局,將為兩岸關系改善發展註入新的動力。為此,需通過兩岸平等協商,對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兩岸雙方應積極考慮,從實際出發,妥善處理兩岸公務機關人員互動之相關問題。 4、兩岸在涉外事務中減少摩擦、開展合作,有利於維護和增進兩岸人民整體利益。兩岸雙方應通過平等務實協商,逐步建立涉外事務溝通協調機制。妥善處理兩岸民間團體或個人同時參與或出席國際非政府組織及國際民間場合之活動,相互扶持,合作共贏。 5、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兩岸應在經濟合作及既有相關協議基礎上,共同探討可行路徑和機制,因應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RCEP)和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TPP)等區域經濟整合趨勢,加強涉外經濟事務的協調與合作,以利維護和增進兩岸共同利益。 6、兩岸應尋求海洋相關事務的合作,主要包括生物資源保育、漁業捕撈與漁民權益保護、海洋環境生態保護、海洋交通安全保障、急難救助與人道救援、能源共同開發、觀光旅遊開發、海洋科學研究、海上執法、海洋安全等,以因應海洋問題的共同挑戰。兩岸應以前瞻性思維,超越政治分歧,盡早探究維護權益之合作途徑。 7、為促進臺海局勢穩定,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宜考慮開展軍事領域的接觸交流。雙方可先從人道救援、災害應對處理等合作出發,探討洽簽海事安全相關協議,透過合作舉辦學術研討會等形式,推動軍事科研、教育、醫療、藝文等交流,以逐步增進軍事安全互信,並為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創造條件。 8、為持續改善兩岸政治關系、維護臺海和平,兩岸各界應循序推動並共同參與具有兩岸特色的和平制度化建設。兩岸領導人會晤的實現,對臺海和平、兩岸關系具有積極影響,是對地區和世界和平的重要貢獻。建議兩岸本著相互尊重體諒、務實面向未來之精神,積極創造條件,就會晤之形式和內容等安排,努力促成雙方均可接受的方案。 9、中華文化是兩岸人民的寶貴資產,也是保障兩岸和平的基礎。兩岸應積極采取具體措施,促進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推動史觀的相互了解尊重與共構。 10、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符合兩岸人民的整體利益。兩岸和平的制度化建設旨在深化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基礎,增進兩岸人民福祉,為兩岸避免誤判與危機管理建立管道,為消除對抗、鞏固和平創造條件。兩岸開啟政治對話與協商將有助於雙方終止敵對狀態,協商兩岸人民贊同的保障和平的有關協議。兩岸應共同積極加強和平理念的社會宣導,多方探討鞏固和平的方式與途徑,深化對建立和平發展機制的研究。針對有助於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議題,雙方應各自展開相關作為,為兩岸和平的制度化預作準備。 二、對兩岸關系若幹癥結問題仍需繼續務實深入研討 兩岸關系歷史和現實因素導致各方存在立場差異和意見分歧,對此唯有竭盡善意和誠意,經過不斷深入的反復研討,方能求得看法趨同或一致。本屆論壇未達成共同意見的相關論辯,值得各方持續關註與研究者包括: 1、兩岸基於擴大交流合作的目標,如何完善兩岸往來之相關法律規範? 2、在兩岸政治對立尚存的情況下,如何就雙方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這些安排具體涉及哪些方面?如何處理? 3、如何厘清一個中國框架和兩岸各自現行規定之間的法理關系?共同探討解決爭議的和平發展路徑。 4、如何解決臺灣擴大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需求與國際政治現實的落差?兩岸如何就涉外事務開展平等協商?兩岸如何在APEC等國際組織框架下,探討共同推動合作議程,研擬適當領域的合作提案,以維護兩岸共同利益?在國際非政府場域,兩岸如何共同研擬組織參與及場合互動的規範? 5、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政治意涵以及相應措施為何? 6、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步驟與具體實施方式為何?兩岸各自及共同采取增進軍事安全互信措施的選項與評估。 7、在維護兩岸人民共同利益、開創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前景及照顧各方立場的前提下,如何尋求克服困難,洽商兩岸和平協議之道? 我們期待兩岸智庫及各界有識之士,貢獻聰明才智,就務實解決上述問題繼續深入研討。 三、論壇後續事項 兩岸和平論壇本著平等對話、相互尊重、務實探討之精神,為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制度化提供公開園地。本屆論壇主辦、協辦單位將研商組建兩岸和平論壇常設機構。歡迎兩岸各界提供建言,共同參與。 在本屆論壇議題研討獲致初步成果的基礎上,論壇主辦、協辦單位擬邀請兩岸學者組成若幹課題小組,開展共同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提交下屆論壇討論。 第二屆兩岸和平論壇預定於2014年在臺灣舉行。 兩岸和平論壇主辦單位: 全國臺灣研究會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兩岸和平論壇協辦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 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 兩岸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 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兩岸政經研究中心 上海臺灣研究所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 上海東亞研究所 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新臺灣國策智庫 2013年10月12日於上海 ☆ 2013年10月6日 習近平會見蕭萬長: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解決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6日上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會見了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習近平強調,兩岸雙方應該堅持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倡導“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加強交流合作,共同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強調,要珍惜歷史機遇,保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良好勢頭。兩岸民眾都希望兩岸關系取得更大進展。雙方應該順應民心、抓住機遇,促進兩岸關系發展取得新成果。 習近平指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夯實共同政治基礎,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已經多次表示,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對兩岸關系中需要處理的事務,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也可以見面交換意見。 在談到兩岸經濟合作時,習近平強調,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在亞太地區經濟發展新形勢下,雙方只有加強合作,才能更好應對挑戰。要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建設,並更加重視促進產業合作。 蕭萬長表示,過去5年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取得諸多成果,最重要的是確立了“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制度化協商的基礎,這也是兩岸持續交流互動的核心。面對全球經濟新挑戰,兩岸應擴大深化經貿制度化合作,推動兩岸關系持續發展。 王滬寧、栗戰書、楊潔篪等參加會見。 ☆ 2013年7月4日 謝長廷:向大陸直接表達對兩岸關系看法是重大突破 前臺灣行政院長謝長廷日前結束香港、大陸行程返臺,4號接受臺灣媒體專訪。謝長廷表示,此行得以向大陸當局當面表達對兩岸關系的看法;也改變了過去國民黨壟斷兩岸話語權的情況,成果可謂豐碩。 前臺灣行政院長謝長廷以臺灣維新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在香港舉辦論壇,並赴深圳與大陸官員、臺商會晤。謝長廷4號接受臺灣媒體專訪時表示,能向大陸當局直接表達對兩岸關系的看法是重大突破。 謝長廷:“我在演講中也公開講,要求對方承認現狀,現狀就是兩岸兩憲,分別治理、互不隸屬。” 謝長廷認為雖然他此行不代表民進黨,不過確實改變外界對於民進黨逢中必反的死硬派形象。也建言民進黨追求執政,就必須讓民眾信任,能穩定兩岸關系。 前臺灣行政院長謝長廷:“我們不只要執政,執政之後還要穩定。民進黨執政之後,還要再穩定。國民黨它不管做得再壞,它最後會宣傳至少它執政這段期間是兩岸關系最不緊張的、最和平的一段時期,這個也有說服力。” 謝長廷在專訪中強調,過去國民黨獨攬兩岸話語權,民進黨則偏重臺灣主體性,而逃避交流。但兩岸的差異,卻必須經由交流來消弭,雖然此行引來民進黨內部分批評,但謝長廷描述自己的心境是縱使萬箭穿心,站在浪頭上就要勇敢承擔。 ☆ 2013年6月17日 臺花蓮縣長夫人率迄今最大團隊379人參訪廣西 以臺灣花蓮縣長傅崐萁夫人徐榛蔚為團長的花蓮縣代表團一行17日抵達廣西南寧,代表團共379人,這是廣西與花蓮開展大規模合作交流以來,花蓮參訪廣西的最大規模團隊。 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陳武當天晚間會見了代表團一行。陳武說,這幾年廣西與花蓮結下深厚友誼,不僅是政府層面,社會各界也開展了友好交流,關系融洽。親戚越走越親。 陳武說,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背景下,廣西與花蓮展開了更為密切的交流。他希望兩地的航班能夠不斷加密。廣西也將給予航線航班一定的扶持。 陳武表示,前幾天國家旅遊局正式宣布南寧作為大陸第三批臺灣自由行試點城市,這對兩地的交流將是極大的促進。臺灣老百姓特別是花蓮的鄉親將收獲更多兩地交流的益處。 徐榛蔚表示,非常開心再次來廣西。她表示,花蓮人很期待與南寧可以對飛,“桂(廣西)花(花蓮)”永飄香,兩地情誼長,親戚越走越親,越走越濃。 今年4月,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書記彭清華率廣西經貿文化參訪團,赴臺成功舉辦2013年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及系列活動。當時,彭清華向花蓮民眾鄭重宣布了廣西與花蓮合作交流將實施“百千萬”計劃,即今後三年,廣西每年免費為花蓮100位民眾提供各方面技能培訓;每年邀請1000名花蓮各界人士到廣西參訪;每年組織1萬名廣西民眾到花蓮參觀旅遊。 此次的參訪團包括花蓮縣部分議員及其推薦的鄉民代表110人、鄉長1人、頭目96人、婦女代表75人、村裏長和村民代表23人、事務組長15人、原住民形象大使18人及13個鄉鎮市的基層民眾骨幹 ☆ 2013年6月13日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13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和他率領的中國國民黨訪問團全體成員。 習近平表示,過去5年,我們兩黨、兩岸雙方和兩岸同胞共同努力,開辟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推動兩岸關系取得了重大進展。新形勢下,中共中央將繼續實行既定的大政方針,致力於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造福兩岸同胞,造福中華民族。希望兩黨和兩岸雙方繼續增強互信、保持良性互動,穩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各項基礎,團結兩岸同胞,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習近平強調,今天,兩岸關系已站在新的起點上,也面臨著重要機遇。我們應該認真總結經驗,清醒認識並主動因應形勢發展變化,堅定不移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推動兩岸關系不斷取得新的成就。習近平就此提出4點意見。 第一,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我們堅持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維護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利益。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把握兩岸關系大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大陸和臺灣雖然尚未統一,但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國共兩黨理應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希望兩黨都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任的態度,以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為重,把握好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局,推動兩岸關系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向前邁進。 第二,堅持在認清歷史發展趨勢中把握兩岸關系前途。經過中華兒女不懈奮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們應該登高望遠,看到時代發展、民族振興大趨勢,看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擺脫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束縛,明確振興中華的共同奮鬥目標。兩岸關系發展是大勢所趨,我們應該據此確定自己的路線圖,繼續往前走。我們兩黨應該以實現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合作,積極宣導“兩岸一家人”的理念,匯集兩岸中國人智慧和力量,在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撫平歷史創傷,譜寫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嶄新篇章。 第三,堅持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增進互信,核心就是要在鞏固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良性互動,就是要加強溝通、平等協商、相向而行,相互釋放善意,維護兩岸關系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局面,合情合理解決彼此間的問題。求同存異,就是要本著同舟共濟的精神,發揮政治智慧,聚集和擴大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共識,妥善處理和管控分歧。務實進取,就是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堅持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穩步向前,不因遇到困難而停滯,不被任何幹擾所困惑,防止和避免出現倒退。兩岸關系進入鞏固和深化的新階段,更需要我們雙方保持積極進取精神,以更大勇氣和決心面對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希望雙方共同努力,促進兩岸關系發展取得更多積極成果,不斷拓寬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道路。 第四,堅持穩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首先要繼續保持兩岸關系大局穩定。“臺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然是對臺海和平的現實威脅,必須繼續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主張和活動,不能有任何妥協。在兩岸關系大局穩定的基礎上,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有著廣闊空間。兩岸雙方應該為深化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合作采取更多積極舉措,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創造更加便利條件,以拓寬合作領域,提高合作水平,產生更大效益。我們要努力增進兩岸民眾福祉,讓更多民眾共享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積極促進兩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增進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振興中華的共同信念。 會見中,習近平高度評價吳伯雄具有深厚民族情懷和振興中華的使命感,為促進兩岸關系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伯雄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國共兩黨一致的立場,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行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系,而不是“國與國”的關系。馬英九主席最近重申不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及“臺灣獨立”,堅持了中國國民黨的一貫路線。 吳伯雄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兩岸關系面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新形勢,國共兩黨要有共同振興中華民族的使命感。兩岸應該強化經濟關系,深化社會交流,加強文化交流,討論推動簽署教育交流、文化交流協議,為兩岸民眾創造更多實質利益。兩岸同胞有責任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讓中華民族為世界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會見中,吳伯雄轉達了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對習近平總書記的問候。習近平也請吳伯雄轉達對馬英九的問候。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滬寧、栗戰書,國務委員楊潔篪等參加會見。 ☆ 2013年2月25日 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 北京2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時強調,繼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兩岸和平統一,是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責任。 習近平指出,我們有充分信心繼續堅定不移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有充分信心克服各種困難開辟兩岸關系新前景,有充分信心同臺灣同胞攜手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將再接再厲,務實進取,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不斷取得新的成就,造福兩岸同胞。 習近平說,這些年兩岸關系取得一系列重大積極進展,維護了臺海地區和平,增進了兩岸同胞福祉,符合兩岸中國人共同願望,符合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一家人。維護好臺灣同胞權益,發展好臺灣同胞福祉,是大陸方面多次作出的公開宣示,也是我們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鄭重承諾。我們將保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連續性,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努力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鬥,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 習近平指出,兩岸關系雖然歷經坎坷,但終究能打破長期隔閡,開啟交流合作。這是因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這種天然的血緣紐帶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一基本事實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兩岸交流合作得天獨厚,這種雙向利益需求任何力量都壓制不住。更是因為,全體中華兒女有決心通過自己的不懈奮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種全民族共同願望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 習近平強調,展望未來,我們將有更大能力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當然,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兩岸關系中還存在著歷史遺留問題,前進道路上還會遇到各種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共同努力。只要兩岸雙方都秉持民族大義,鞏固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增進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認知,兩岸各領域合作的前景就是寬廣和光明的。隨著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相信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認識到,臺灣的前途系於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系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指出,我們始終從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來把握兩岸關系發展方向。大陸和臺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淩。想起那一段屈辱的歷史,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心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夢想。“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我們真誠希望臺灣同大陸一道發展,兩岸同胞共同來圓“中國夢”。攜手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該成為兩岸關系的主旋律,成為兩岸中華兒女的共同使命。 連戰表示,這幾年“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得以逐步落實,得到兩岸人民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一條不應也不會逆轉的正確道路。現階段兩岸關系來之不易,希望能在新的起點上加以深化。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施一個中國原則,臺灣固然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從而形成“一中架構”下的兩岸關系,而不是國與國的關系。“九二共識”由此產生,這是雙方政治互信的基礎,必須加以維護。 連戰強調,雙方應在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求一中架構之同,存一中內涵之異”。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受中華文化熏陶的中國人,理所當然應增進同胞情誼,互助互諒,拒絕分裂,走向融合。發展兩岸關系是全民族的事業,也是兩岸人民共同的心願。我們要發揮中華民族整體智慧,互利融合,振興中華,開創民族輝煌的新時代。 會見中,連戰向習近平轉達了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問候,習近平也請連戰轉達對馬英九的問候。 尹衍梁、吳清基、星雲等臺灣經濟界、文教界、宗教界代表人士在會見時發言,表示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願為加強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作出積極努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滬寧、栗戰書,國務委員戴秉國,中共中央臺辦主任王毅、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等參加會見。 |
2013© 大芝加哥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Chinese American Alliance for China'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