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American Alliance for China'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大芝加哥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新聞 活動通知 活動報道 文章匯編 歷史史料 我要捐款 購買紀念品 加入和統會 關於我們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文章匯編
“張王會”揭開台海兩岸關係歷史新頁

宗鹰
全美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聯合會前秘書長,芝加哥和統會顧問、理論研究部高級研究員
2014年1月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臺灣陸委會負責人王郁琦首次正式會面,從登場到落下帷幕,舉世矚目,熱評潮湧。曾經是汪辜會談之地的新加坡發表聲明,樂見如此發展,認為這是兩岸關係的重大里程碑。無論兩岸輿論,美歐輿論以至世界更多國家輿論,幾近一致認定,“兩岸關係進入新階段”,“‘汪辜會談’以後另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兩岸關係邁前一步”,“兩岸關係更緊密的第一步”……。美國和各國華僑華人,尤其是多年推動中國和平統一的人士,更熱烈歡呼,衷心祝願,期望海峽兩岸和平發展、和平統一,更上層樓,更邁大步。

台海兩岸處於同屬一個中國而又尚未統一的特殊歷史階段。“同屬一個中國”原則性與“尚未統一”特殊性,是不能分割的矛盾統一兩個方面。不能只見“同屬一個中國”而忽視“尚未統一”的特殊性。反之,亦不可只見“尚未統一”而忽視“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性。如何在堅持“一個中國框架”的原則性前提下,以高度靈活性重視特殊性妥善處理兩岸關係,是需要高理智解答的歷史性重大課題。以何種形式或模式進行兩岸正式溝通協商,是這個課題重要一環。多形式多管道的兩岸溝協商,不斷探索和實行。

首次“張王會”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是一次重大突破。既要充分肯定,又不可任意“拔高”。兩岸關係中,歷經三次大破冰,從“兩會”形式,到“黨際”形式,再到“官方”形式。“汪辜會談”開闢的“兩會”形式,官方為背景,民間機構為“前臺”。代表兩岸的“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與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實際上都有執政黨和官方的意向,協議的成果也由黨政認可。“海基會”是臺灣當局授權與大陸聯繫、協商、“處理涉台公權力的兩岸事務的唯一機構”,是臺灣當局推進大陸政策的重要工具,具有半官方或准官方性質。“海協會”是一個社會團體法人性質的民間團體,以促進海峽兩岸性交往、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兩會”溝通協商形式,是兩岸關係冰封多年後開拓性破冰。“兩會”形式作了充分鋪墊,取得重大成果和進展,為“黨際”形式創造條件。

“黨際”形式,是更高更深層次的大破冰。從2005年胡連會開始,接連不斷“胡連會”“胡吳會”“習連會”“習吳會”……等等,以“國共”兩黨為主而不止於兩黨,取得黨際高層實直接、會談、協商重大成果和進展。因為無論“中國共產黨”還是“中國國民黨”,都是冠以“中國”的政黨,“黨際”形式不會產生“兩國”“兩府”的誤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巨大變化迅猛進展,“黨際”形式發揮了無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問題在於,代表大陸執政黨的最高領導人也是政府的最高領導人,進行“兩黨”會談之時,只做政黨代表,而回避政府代表身份。國民黨代表是不在政務中心高層人物,受不便出面的真正黨政一把手委託,來前既要“授權”,回去更要“認可”。“兩黨”形式權威性較高,從達成共識及產生影響來講,是很“親”的。但從台方代表人物的地位和“轉達”作用來說,畢竟又有點“隔”。何況,誰也無法保證,臺灣政壇不再換黨變色。假如堅持台獨路 線的民進黨重新上臺,目前的國共兩黨“黨際”形式必然遇到麻煩和阻礙。“官方”形式既是目前繼續前進所需,也是未來可能應變所需。

難題和障礙在於,兩岸處於“一個中框架”下,但又“尚未實現統一”。既不能因棘手問題而卻步,也不能為了前進而不顧“一個中國原則”。從中國大陸來說,既要謀求更大更新突破,又必需維護“一個中國”的原則。從臺灣來說,承認“九二共識”,又不肯放棄自己的“解釋”。其“解釋”核心就是維護“中華民國”和“國府”的“正統”。他們也越來越明白,兩岸力量對比,“台獨”沒有前途沒有希望,以“中華民國”一統中國也不可能。在野黨民進黨,依然執迷於沒有前途希望的“台獨”發生一定牽制作用。國民黨馬英九依然維持其“不統不獨”,即使退而尋求“一國兩府”,也與大陸有極大距離。這正是臺灣“只經不政”的根本癥結。

兩岸的官方會面會談,也可以說事是“兩府”形式。但“兩府”很容易產生“一國兩府”的聯想,且會有不同解讀。有正讀,也有誤讀,更有歪讀。正讀為“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的“兩府”,目前台方難以接受,大陸也不想強為其難。如果解讀為“尚未統一的一個中國框架下的兩岸政府”,或“一個中國的兩岸政府”。是否可能?還有待研究。如果誤讀為模糊“一國”的“兩個平衡平等政府”,容易通向變相的“獨台”。有人當然願意歪讀為沒有“一國”前提下籠統的“兩府”,則實際上是承認“台獨”。中國大陸當然不允許。臺灣島內認同一個中國的同胞也不願看到。臺灣島內和國際不少輿論,正確地從兩岸關係發展來肯定歷史新頁。但也有一些臺灣島內和某些國際輿論,其實樂見誤讀歪讀的“一國兩府”。依照愚見,沒有更恰當名字前,可否暫定“一國兩岸官方主管會談”,簡稱“兩管”形式。

概而言之,“張王會”的歷史意義在於,以“兩岸官方”形式,既突破“只經不政”的樊籠,又妥善處理“同屬一個中國而尚未實現統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難題。既是大陸臺灣兩個地區“官方”直接接觸,又避以“中華民國”為名的“獨台”或變相“台獨”的誤讀歪讀“一國兩府”的陷阱。歸根結底,“張王會”的深遠意義,遠遠不在當前的象徵性意義,而在接續而來更重大的實質性進展,尤其是雙方最高行政官員的會面會談。就此而言,“張王會”為新歷史階段揭幕,為後續更具實質性的連串精彩“重場戲”鋪墊。“風景長宜放眼量”!

2013© 大芝加哥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Chinese American Alliance for China's Peaceful Reunification